中山一院护理团队:关键时刻展现“硬核”实力

2020年03月11日19:43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人民网广州3月11日电(李语、彭福祥、梁嘉韵)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日前在社交媒体上说,在阻止疫情扩散战斗中,卫生工作者承受最大压力,护士们的行为令人感动,各国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护士们的工作。

  在中山一院支援武汉的150名医疗队员中,护理人员有111名,占总人数的74%,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仅23岁。而在中山一院大后方,坚守岗位的护理人同样心系前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在患者无助绝望时带去心灵抚慰,在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关键时刻祭出护理“硬核”招数,勇闯难关。

团队成功为患者气管插管和胃管插管。中山一医供图

  冒险插管救回重症患者

  2月13日下午1时,中山一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教授朱庆棠、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队党总支书记、护理部主任成守珍等专家组成的医护团队正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进行联合查房。一名新冠危重症患者突然发生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危在旦夕。

  “马上抢救!”成守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立即和其他专家组织插管抢救。

  然而,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操作中患者随时可能喷射出大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医务人员一不留神就会被感染。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纷纷争着操作。

  “你们都别争了,还是我来做吧!”成守珍在护士卫政登、唐宇君等人协助下,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管穿刺,还给病人放置胃管。

  “救回来了!”看着患者血氧饱和度快速回升,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大家松了口气。

为患者开展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留置手术。中山一医供图

  实施新技术减轻患者痛苦

  72岁的王奶奶是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由于营养和自身条件差,四肢皮下组织松弛,外周静脉穿刺十分困难。“输不上液,治疗和营养就跟不上,王奶奶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糕。”中山一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员郑莹护士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医护团队反复商量,最终决定为王奶奶实施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留置术。

  这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此前武汉协和西院没有开展的先例。该技术通过在病人的手臂上放置一根留置性的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建立起输液治疗的通道,同时也避免反复穿刺血管的痛苦。

  但是王奶奶一开始很抵触。负责置管的龙英华护士长说。觉察到王奶奶的情绪变化,她和姚典业护士对王奶奶耐心安抚,仔细讲解置管的好处,终于让她放下心中疑虑。

  龙英华和姚典业在超声引导下快速确认静脉导管到达血管的位置,精准锁定导管,王奶奶顺利输上了液。她那原本痛苦的脸终于舒展开来,对护士们投来赞许和感激的目光。

  此时,两位护士的衣服却已经完全湿透。

医疗队员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山一医供图

  建立危重患者“生命通道”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隔离病房里,另一位高龄重型新冠肺炎男性患者正靠一根插入肺部的气管连接呼吸机维持着生命,医生已下达病危通知书。

  “他的血管情况非常差,药物如果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很容易造成外渗致组织坏死,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痛苦。”中山一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员杨云英护士长说,医护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为患者行PICC置管。

  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接到达位于心脏上方的上腔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

  2月25日下午,杨云英在团队配合下,通过B超引导成功将一根长达30多厘米的导管置入患者血管内,整个过程耗时不到30分钟。

  这是中山一院护理团队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首次开展PICC置管,置管可以保留长达一年左右时间。“相当于给患者建立一条长期的静脉给药通道,能够有效保护他的上肢静脉。”杨云英表示,这项技术解决了危重患者静脉治疗的难题。

严凤娇护长对单向阀门N95口罩进行改造。中山一医供图

  后方团队出谋划策

  为新冠肺炎患者吸痰是援鄂医疗队护理工作的“家常便饭”,然而,这一操作极易引起患者咳嗽或咳痰,增加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得知援鄂医疗队面临这一难题,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护理创新小组立即进行讨论。“何不改良一些器具,利用简易可得的材料为他们解决问题?”心血管医学部护长严凤娇提出建议,护理创新小组就地取材,对单向阀门N95口罩进行改造。

  护理人员将口罩的阀门内外均剪出两个仅能容纳吸痰管的小口,然后将口罩向外翻转,用口罩原本的外侧面盖住患者口鼻。这一改造不仅能实现患者的顺利吸痰,还能有效阻挡了患者咳嗽时排出的气溶胶,大大降低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

  实验成功后,护理小组立即录下口罩改造的操作视频,将这项小发明分享给一线队员。“前线有困难,后方来解决!”严凤娇表示,医院后方的护理团队是援鄂队员的坚强后盾,“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随时待命,共同战‘疫’。”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考验我们团队护理技能是否过硬。”这是成守珍在给护士们培训时说的话。如今,中山一院护理团队用行动,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责编:李语、陈育柱)

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