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推进?

吕绍刚 王楠 申阳洋

2020年01月17日17:54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布已将近一年。作为未来的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瞩目。

  回望一年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哪些成果?下一步将如何发展?1月16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上,广东省大湾区办负责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市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回答记者提问。

  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湾区内要素流动便利水平明显提升

  “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说,“粤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动便利水平明显提升。”

  当前,大湾区已经实现5分钟以内完成跨境支付汇兑,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实现“一地两检”,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实现“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大湾区内地九市也全面实施与香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

  规则的衔接是大湾区一个关键任务。为此,广东着力在提升湾区内要素流动便利水平、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提供便利方面下苦功夫。“下一步,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是贯穿大湾区建设各项任务的主线。”曹达华说。

  合作平台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载体。曹达华表示,广东将进一步在平台建设上做文章,包括强化自贸区的改革探索功能,加快推动前海、南沙、横琴三个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建设,抓紧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的拓展走廊、珠江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等多个特色平台,打造各市共同携手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志英:与兄弟城市共享大湾区发展机遇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志英介绍,广州正将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一批合作平台的建设,作为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广州将从“优化功能布局、强化示范带动”两方面,加强合作平台建设。

  具体而言,广州将加快推进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开通粤港澳电商直通车,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推出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互认互通的办法,未来将争取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

  推进强化与兄弟城市的合作是广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陈志英表示,将强化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强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制度规范的软联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广州也在强化“一核一带一区”的融合互动上,发挥带头作用。陈志英表示,广州正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深化人力资源、旅游、健康养老、飞地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沿海经济带充分融入大湾区。

  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深圳要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

  迎来“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的深圳,在新时代怎样实现新发展?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用“五大战略定位”“五个率先”做了回答。

  “五大战略定位”即高质量发展的高地、法治城市的示范、城市文明的典范、民生幸福的标杆、可持续发展的先锋;“五个率先”是指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在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过程当中,深圳还会进一步加强和香港的合作。“深圳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深港合作史。”艾学峰表示,深圳和香港将在包括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包括规则衔接的软联通方面,多方位开展合作。

  “深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加强长板,补好短板。”艾学峰介绍,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深圳的一大任务。

  未来,深圳将依托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两个平台,和大湾区的兄弟市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建设,布局合成生物学、脑模拟和脑解析等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提升硬件水平。

  在软件方面,深圳也将持续在制度方面发力。艾学峰表示,深圳将突出市场化和产业发展的特色,创新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和运营的体制机制,探索有利于人才、技术、信息、资金这些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好机制。

  珠海市市长姚奕生:正筹划珠澳合作新机构新机制

  “澳门好了,珠海才好;澳门更好,珠海更好!”在记者会上,珠海市市长姚奕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珠海和澳门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在珠澳合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横琴开发的文章做好”。

  在姚奕生看来,珠澳合作始终需要着眼于澳门产业多元化,要让澳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横琴落地。“下一轮推进珠澳合作,珠海有两个新法子。”

  首先要有个“新机制”。珠海正与澳门商量实现琴澳之间的二线管理机制。“一线放开、二线管好、人货分流”,“这样,横琴到澳门就能更加便捷。”

  其次要有个“新机构”。姚奕生介绍,珠海正计划在横琴联合澳门成立一个共商共建共管的新机构。“我们正在就这两个‘新’做初步方案,将与中央、澳门商量推动。”

  围绕“把珠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枢纽”的工作目标,珠海将着力以“六个一批”推动城市发展:一是与澳门、广州、深圳、肇庆、中山、江门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二是推进包括格力在内的产业园发展;三是加快建设一批医院、学校、幼儿园;四是稳步推进地下管网、垃圾分类工具等环保设施的设立;五是加快老香洲、横琴等地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六是建设好横琴湿地公园、香山湖公园、机场东路海滨公园、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提升城市品质的公共建筑。

  佛山市市长朱伟:重点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

  作为珠江西岸的重要城市,佛山如何发力“科技湾区”建设?佛山市市长朱伟介绍,佛山将重点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将其作为佛山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主要载体和重点平台。

  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毗邻广州南站,生态环境靓丽,有着区位交通优势和雄厚的科技产业基础。当前,佛山市已经成立三龙湾管委会,编制完成三龙湾总体规划,连接广州南站和佛山市政府的三龙湾大道也正在建设之中。

  朱伟介绍,广东省先进科学制造实验室、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佛山校区等一批新型研发平台、高校院所未来都将落地三龙湾,“这也将有力推动佛山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此外,佛山还在奋力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实施强核工程,不断提升佛山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立足工程,筑牢产业基础,打造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实施强链工程,着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实施优化布局工程,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施品质工程,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实施培育工程,着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氛围。

  “通过这‘六大工程’,佛山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制造业的新动能示范资源腾出空间,将佛山制造打造成为中国制造的最高品质。”朱伟说。

  惠州市市长刘吉:长远规划交通格局与现代产业集群

  在记者发布会现场,惠州市市长刘吉拿出一张地图,讲解惠州“丰”字型交通网络建设的具体规划。

  “丰”字型交通网络框架包括三个横向交通轴、一个纵向交通轴。三个横轴中,北面一轴连接广州中新知识城到惠城沿江、河源等地,中间一轴是东莞松山湖到惠城、粤东等地,沿海一轴是深圳前海到香港的口岸以及大亚湾、深汕合作区;一个纵轴将惠州主城区与南部的大亚湾和惠东相连。

  刘吉介绍,这一规划已于去年年底开工,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形成主框架,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惠州应有的贡献和担当。

  此外,惠州还规划“五横五纵”配套联络网络,届时将把惠州所有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城镇区相连接,形成产城融合的大格局。

  “当前的惠州,一定要走集群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改变过去零敲碎打的做法,集中力量把自己能够干的几个产业做好。”谈及惠州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刘吉语带铿锵。

  下一步,惠州将用8到10年的时间,细心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即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我们对惠州的‘2+1’产业非常有信心,我们认为它能干成。”刘吉信心满满地说。

  东莞市市长肖亚非:发力“东莞制造”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东莞是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中,东莞明确“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坚持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定位。

  东莞市市长肖亚非介绍,东莞处于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拥有工业企业17万家,聚集全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为首的科技创新产业,在土地、用工等要素成本方面富有竞争力。“我们将利用好这些优势,携手大湾区其他兄弟城市,一起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明天。”

  肖亚非特别提到,东莞与香港实现最佳错位和联动发展。“我们心中的愿景就是香港的服务与东莞的制造深度融合,改变以前‘前店后厂’的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东莞拥有约510万的产业工人,如何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对东莞先进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东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计划。

  “在东莞,技术工人的占比不到20%,跟德国、日本有很大的差距。”东莞市市长肖亚非说,东莞拟用3年时间,投入10亿元,推动100万产业工人提升技能学历素质。目前,经过两年实践,东莞新增学历人才13万,新增技术工人15万。

  下一步,东莞将出台技能培训地方标准、推进新型学徒制度,奖励优秀“莞邑工匠”、加大海外培训合作力度等方式,让技能人才成为东莞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山市市长危伟汉:把握机遇打造深中产业拓展走廊

  “中山市正在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中山市市长危伟汉介绍,面对深中通道即将建成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中山市认真谋划相关工作安排。

  危伟汉表示,中山市正在对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进行梯度分工。东部建设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中部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西部与珠海、江门兄弟城市共同打造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聚集区。

  “不能让珠江西岸的交通这一张网,在中山这个区域内成为瓶颈!”危伟汉说。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四年期间,中山市将投入1500多亿元打造科学系统的交通体系,同时衔接周边城市的交通体系。

  在“双区驱动”背景下,中山正积极聚集创新要素。首先,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创新产业发展方向;其次,根据现有空间格局的变化打造几个创新的平台;再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次,筹建两所高水平大学;最后,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江门市市长刘毅:打造“固根铸魂圆梦”的华侨华人交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门给江门“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建设华侨华人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江门市市长刘毅表示,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打造华侨华人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非江门莫属。为打造这一平台,江门专门到国家相关部委、机构和高校请示请教、倾听意见建议,共同研究,努力打造特色明显、功能突出的平台。

  同时,江门积极探索,通过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充实丰富这一平台的内涵,打好“侨牌”,为大湾区建设注入“侨动力”。

  例如,去年7月,“少年中国说”活动首次走出江门、走进澳门。同年11月,广东省华侨华人大会分会场活动在江门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海外侨胞参加。今年3月下旬,江门将在巴拿马举办第七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在营商环境方面,江门市也做出成绩。2019年,江门市获得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市称号,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拥有将近53万,比2015年同时间段翻了一倍多,商业信用环境指数也居全国前列,放管服改革等还得到国务院多次表扬。

  “这些成绩给江门市推进和深化改革增强了信心,接下来,江门将进一步推进改革,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刘毅说。

  肇庆市市长吕玉印:发展制造业要“引得进接得住发展好”

  如何抢抓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肇庆市发展?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打造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的承载地、拓展区,是肇庆市市长吕玉印给出的答案。

  吕玉印进一步用“引得进”“接得住”“发展好”来阐述肇庆实施“制造业优先”战略的具体方案。“‘引得进’,就是要对接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当好产业外溢的承载地。肇庆既可以接受像香港、广州、深圳、佛山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同时可以享受到广佛珠城市圈的发展红利。”

  “接得住”是指在土地空间、落地服务上面下功夫,确保制造业产业一来就有地可供、有房可用。吕玉印介绍,为加快产业落地建设,肇庆市政府实施“双容双承诺”的审批制度改革。“双容”就是允许企业容缺、政府容错,“双承诺”就是企业向政府承诺、政府向企业承诺,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先建后检”直接落地,实现快落地、快建成、快投产。

  “发展好”是指营商环境。“企业发展好,肇庆就好;肇庆发展好,企业的明天就更好。”吕玉印表示,为提高企业的办事便利程度,肇庆全力改善营商环境,同时也加强扶企暖企的力度,坚定不移推进实施“书记市长强企直通车”,对企业提出的疑难问题当面回答、当面解决。

  与此同时,作为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肇庆也将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吕玉印总结说,肇庆将突出抓好产业链延伸、产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提升、农副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发展,推动肇庆优质农产品高效高质进入大湾区的市场,打造高标准的“菜篮子”和“中央厨房”。 

(责编:陈育柱、胡苇杭)

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