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塱头村 看一眼仍暂停的古时光

2020年01月03日14:58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走进塱头村 看一眼仍暂停的古时光

  古朴中透着典雅

  塱头村是广州市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

  行走美丽乡村

  各地都有一些听起来有点特殊的、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比如我们今天要去的“塱头村”。

  “塱”指水泊中的高地。历史上,这个位于花都区炭步镇中部的村落,正位于巴江河和鲤鱼涌的交汇之地,河汊湖泊纵横。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70)立村起,久经风云变幻,老村格局犹在。穿行于村中,平淡的村落日常与不时冒出的“外来因素”交织在一起,令人感觉到静水之下的潜流。这座离广州城市中心区域这么近的小村,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惹人好奇。

  漂亮的祠堂 见证村落古老的历史

  塱头村如今以“广东省古村落”等一大堆知名的头衔而为人所知。它成名很早,十多年前已经有许多报道、网文聚焦于此。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塱头村,仍然近乎“原始”,没有许多知名“古镇”“古村”那样的喧嚣商业,也没有如织的游人。冬日的老村,村前巨大的池塘正在放水“干塘”。密密麻麻的荷枝布满了整个塘底,组成带有几分国画意韵的画面。这是属于乡村的独特风景。塘边一溜搭着简易顶棚的桌椅,许多村民在这里悠闲地享用一顿简单美味的午餐。他们在巨大的池塘及长达400米的、密集排布着大小祠堂或者书室的建筑之间,就像一组跳动的音符,让村庄一下子生机勃勃。

  塱头村村边大树环绕,又有十座门楼把守主要入口。走近村东口,便会发现洪圣古庙、金花庙、观音庙,一座石牌坊。我们来到这里时,牌坊后一间拳社中,正传出热闹的锣鼓声,门前列着一对醒狮,应该是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加紧练习吧。

  从这里穿过门楼,整个村落便展现在眼前。塱头村的村面极长,从东至西约四百米。祠堂对面则是巨大的广场和巨大的池塘,祠堂后面就是密集的村落住宅。村落至今还有完整的巷道十八条,古建筑两百余座,是广州市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

  站在村前的大广场上,一眼望去,塱头村重要的祠堂建筑均位于村面上。据介绍,总祠为黄氏祖祠,分祠堂自西向东分别为云涯公祠、景徽公祠与渔隐公祠,这三个分祠分别位于每个分社的村口处。历代所建的重要支祠及书室则依次排列于各社的村面位置。这些祠堂大多结构保留得还相当完整,并有许多旧时的装饰得以存留。如谷诒书室一进内保留有三幅壁画,分别为五贵偶书图、东坡执琴图和松鹤图,寓意子孙成才、松鹤延年等吉祥内涵。

  地处两河交汇处 先祖养鸭兴业

  塱头村于元至正年间立村,明代属于南海县华宁堡,清代属于花县水西司,发展至今成为一个以黄姓为主的单姓血缘村落。村一侧的巴江河是北江的重要支流,自清远石角从北江分出,经过中洞山、佳锦山、剑岭、瑞岭和华岭等多重山脉,于广州老鸦岗注入珠江西航道,流向广州。这条水道历史上是北江至广州最短的水道,但也因此水流过快,并不适合舟行。由于河岸多白黏土层,该河又被称为“白坭河”。北江泥沙含量高,晋代以后,白坭河逐渐淤浅,今天炭步镇塱头、石湖、鹎湖等村的田地,便多是白坭河淤积的结果。

  据《广州炭步镇四村》作者高婷、雷彤娜、张郁的说法,为了将淤积河道开垦成良田,巴江河沿岸多有基围、水陂。今天塱头村鲤鱼涌边的荔枝基围便是个小型水陂,各个村落中的基围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基围不但保障了农田水利,还是良好的交通道路。河道不仅可以开垦良田,河岸白坭还是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清光绪年间,因为白坭的采挖,基围曾多次发生坍塌。

  其实历史上巴江河两岸修建基围、开垦良田之后,洪水也依然会如约而至。虽有洪水的影响,但也因水道之利,宋代起炭步镇成为官窑陶瓷的原料产地。“炭步”,据说就与南宋时期烧炭堆炭有关,因其地临水,故名“炭步(埠)”。早期炭步一带的村落、集镇大都处于靠近河道,与官窑交通方便的丘陵之上。塱头村虽然建村稍晚,也是类似的选址,只是地势更高。

  《塱头黄氏家谱》记载黄氏始迁南海始于宋朝。到七世黄仕明时,“乃于华宁水岩边买田筑室,创立址基。”所以真正属于塱头村的故事,就开始于七世黄仕明迁居。既然炭步、塱头多有洪水影响,不适于农耕之处,黄仕明来这里干吗呢?答案是养鸭。据说他最初定居于塱头村西南一公里处鲤鱼涌的河滩。鲤鱼涌虽是小河,水量不大,但北江洪水每年都会倒灌鲤鱼涌,荒滩很难开垦,却为养鸭提供了空间。

  高婷等几位研究者指出,养鸭作为一种重要的农副业,是古代乡村社会致富的有效手段。广州附近以之积累了可观财富者,除了塱头黄氏,还有南海的石头霍氏。七世祖来到炭步养鸭,八世祖便积累了大量田产,兴建房屋,养鸭的最终结果便是将大量荒滩改造成农田。直至今日,塱头村人都把农历七月二十始迁祖黄仕明忌日称作“吊鸭节”。塱头东面还另有村名为“鸭湖村”。

  周边寻味

  古村美食“塘底菜”等你来品鉴

  从整体格局上看,塱头村是个“封闭”的村落,村南、东、西三面有水塘包围,村东、北、西三面又有青砖围墙和竹篱围合。在村口旁的游客服务中心里,能看到整个村庄的立体模型,数量可观的老屋由南向北渐次依序排列而去,构成广府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为迎春而刚刚悬挂起来的红灯笼装点在每一座建筑上,组成一条条红彤彤的巷道。走在其下的石板路上,感觉年的气氛渐渐走来。

  走在塱头村中,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这里仍未被商业气息所沾染。许多老屋门上上了锁,但贴着对联、门神。巷道边偶然还能看见一角菜畦,同行的炭步镇旅游办骆凤和经理说,这是村中一位阿婆自种自吃的。虽然许多人已经搬出了老屋,迁入结构、陈设更现代化的新居中,但仍有一些老人住在这里,与他们曾经出生、长大的老屋日夜相伴。

  但变化也在发生。有一些老屋,搬进了一些从事文化教育的人,在小院的外墙上,能看到一些孩子来研学、写生的照片。记者走进一间书屋,主人正在烹茶待客,后厨里,孩子们在嘻嘻哈哈地帮着择菜。炉灶中的木柴噼噼啪啪地响着,炊烟袅袅,传来饭菜的香气。

  中午我们在村中的“古村美食”就餐,本地的鸡香而滑;据说曾经作为贡品的芋头正当季,混着腊味,融合成香甜的味道;有一道当地名菜,以牛皮为主,小火慢焖而成,牛皮半透明,糯滑而不散,非常好吃;不过最有特点的,还要算这里的“塘底菜”,就是干塘时种在塘底的青菜,不用过多管理,不用杀虫,天然健康,菜味很足。

  午后离开塱头村,车子在村道上拐了几个弯,很快汇入干道中不停息的车流。塱头的炊烟,塘边村民的闲谈声迅速远去,提醒我们,这是广州,它多元而精彩。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责编:王楠、陈育柱)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