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協同創新 灣區常新

珠江口,浪奔潮涌。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前在香港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這片熱土。此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曾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從緊追到領跑,並非一次偶然躍升。這背后,是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是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更是發展信心的不斷增強。
2024年,深圳、香港、廣州三地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1.3萬件,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9萬件﹔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深圳“1秒彈射起身”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廣州工業級高性能四足機器人、香港“港仔1號”“港仔2號”等機器人“天團”吸引眼球——前沿科技密集涌現,印証著這個全球創新集群的硬實力。
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創新鏈條上各具所長——
看香港,匯聚全球人才、國際聯系廣泛、融資渠道暢通,基礎研究實力深厚。如今,香港正全力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躍升至全球第四,位列亞洲第一。隨著頂尖人才加速集聚、重大研究成果不斷涌現,香港的創新動能愈發強勁。
看內地,深圳、廣州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產業體系健全、產業鏈條完整。中國散裂中子源、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國之重器”和重大平台串珠成鏈,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匯聚灣區,無人機劃破長空,新能源汽車駛向全球,機器人智創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灣區動能”持續迸發。
“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內地城市並非簡單相加,發揮比較優勢才能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跨過深圳河,香港的基礎研究,在內地實現產業化躍升,催生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加速度﹔內地的產業成果,赴香港對接國際資本與高端人才,實現從產品到前沿的迭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能更好釋放跨境協同的疊加效應。在河套,科研資金跨境調撥、科研人員進出一線高度便利﹔在前海,科技服務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支持科技創新實施辦法發布﹔在南沙,冷泉生態系統等大科學裝置集聚﹔在橫琴,澳門科研成果加速轉化……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深入推進,空間再拓展、資源高效互通,“軟聯通”讓創新要素如活水奔涌。百強創新集群中,“澳門—珠海”創新集群連續第二次入圍世界百強榜,彰顯大灣區整體科創能力的提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登頂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在這片創新潮涌的熱土上,每一次“從0到1”的原始突破,每一次“從1到N”的規模轉化,都在為科創未來的無限可能積蓄動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大灣區正以協同創新之勢,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