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知新
提升心理韌性 收獲幸福生活

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韌?如何在逆境中不僅不被擊垮,反而從中獲得成長?這不僅是個人成長的課題,也是整個社會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
心理韌性,作為一種在壓力、挫折和逆境中迅速恢復並從中成長的能力,正是我們應對變化的關鍵。它不僅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在人類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根基。
“韌”字由“韋”和“刃”構成。“韋”本意指的是熟牛皮,“刃”就是刀刃。想象一下,手裡拿著一張熟牛皮的感覺是什麼樣?揉它、搓它、擰它,甚至用刀去劃它,它都不會損壞。如果類比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種文化,它們有強大的內生動力,質地柔軟而又結實﹔受外力作用時,雖然會變形但是不會脆折﹔雖然會有波動,但總有恢復元氣的方法﹔雖然有各種困難,但始終有很強的復原力、耐磨力與內驅力。這就是“韌”字帶給我們的文化心理啟示。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即君子應具備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孟子更是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來強調逆境對人格的錘煉。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柔之勝剛”,認為柔韌的力量比剛強更為持久。在變化中保持內心平和的“順其自然”,體現了在巨變中保持韌性、以柔克剛的大智慧。
什麼是心理學中的韌性呢?第一是反彈力,就像一個物體受到壓力之后能夠反彈,復原到正常的狀態。第二是抗壓力,就像車輪上堅韌的橡膠,十分抗壓,也十分耐磨。第三是創傷后成長(PTG)。有一個概念叫“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就是人在挫折、磨難、打擊之下產生的大腦神經系統損傷,從而造成情緒與心理方面的一蹶不振,甚至崩潰。但是心理學家還發現,很多人在創傷后靠著自己內心的積極力量,靠著科學的方法,完全可以走出陰影,達到一種更加快意人生的狀態,這就是創傷后成長。
實驗發現,不同的人對挫折的反應截然不同。一部分人能夠迅速調整心態,戰勝生活中的失落與打擊,而另一部分人卻可能因此深陷痛苦。差別就在於心理韌性的強弱。因此,心理韌性是決定一個人戰勝困難取得持續成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學變量。
無論是大量的心理科學實驗,還是歷史上偉大人物的故事,以及我們身邊的眾多普通人的生命歷程,都告訴我們,心理韌性不是一種天生的品質,而是需要通過后天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和調整,才能夠發展出來。心理韌性不是簡單的堅強。中國人吃苦耐勞的背后,更多是一種能夠正視痛苦、摒棄空虛、隱忍堅毅、自強不息的心理力量。
一種有韌性的文化,往往會經歷4個步驟來應對變化,特別是那些長期的、深層次的、復雜的變化。
一是未雨綢繆。就是面對可能存在的變化,保持必要的警覺,謹慎制定合理的目標與戰略系統。二是臨危不亂。對於無法判斷、難以預見的問題,保持冷靜,抵御外部負面影響的侵襲,以“柔韌”的姿態主動吸收外部能量。三是隨機應變。要適應變化並採取靈活的戰術與之周旋,從中找到發揮自身優勢的空間,切不可陷入自怨自艾的受害者心態,更不要抱怨“適應不良”,固步自封。四是快速恢復。任何大的變化都有時間周期,當新的生存適應到來之時,要快速投入資源,建立創新系統來進行“反彈”,再次進入“未雨綢繆”的狀態,形成閉環。
今天,我們提升心理韌性,戰勝痛苦、挫折和磨難,是有許多科學方法的:
打破完美主義,悅納自我。很多優秀的人會走進一個“自我批評的沖動”誤區,表現為過分的完美主義,優秀成為一種嚴重的心理負擔。研究發現,這種焦慮是心理韌性耗損的重要原因。提升心理韌性,首先要放下完美主義與自我焦慮的包袱,悅納自己,欣賞自己。
保持積極的人際關系與社會支持。人類大腦可以產生一個特別重要的神經化學遞質——催產素,它能讓人感到愛、真誠與關懷,心裡溫暖流淌。因此,保持良好的家庭關系、工作關系、社會關系與文化關系,多與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良好的交往,多參與社區活動,多去成全別人,擁有更多的社會同理心,都可以提升心理韌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科學技巧可以從細節上幫助人們強化心理韌性。例如,在心情不好時,可以做一些放鬆的呼吸練習。出現情緒耗損時,可以聞聞自然界的清香。面對挑戰產生無力感時,給自己做頓飯、泡壺茶、沖杯咖啡。孤獨寂寞時,可以去做做運動。人生是一個個片段的組合,成功是一個個細節的積累。不同的細節管理,會給人們提供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與情緒價值。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克服情緒耗損,戰勝自我懷疑,激發心理力量,走出心理低谷,創造一種堅強的、向上的、永遠的韌性。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心理韌性時,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充滿希望。
大文豪蘇東坡遭遇了很多人生的風風雨雨,但他始終保持堅強的心理韌性。正如他在《定風波》中所寫:“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重要的是保持我們自己內心的平和與堅韌不拔的精神。祝福大家在2025年都能保持堅強韌性,收獲幸福生活。
(作者為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