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以立促破”新舉措,構建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破除成果“堆數量”導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圍繞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全面部署人才領域改革任務。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構筑人才制度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之舉。根據黨中央部署,相關部門和單位出台一系列改革舉措,堅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體推進,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改革舉措成效如何?怎樣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本版今起推出“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系列報道,介紹相關院校機構的探索和進展。
——編 者
引導開展有組織科研,在服務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建功立業﹔構建多維分類評價體系,讓科研人員在專屬“賽道”上走得更穩、跑得更快﹔破除成果“堆數量”導向,鼓勵用代表作“說話”……近年來,隨著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深入推進,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極大地增強了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擴大團隊人才評價的自主權
對破格晉升職稱這件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集成電路學部教授李登全說,“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李登全從事高速模數轉換器架構和電路研究。2018年,他博士畢業留校擔任講師,2020年晉升副教授,2023年成為教授,短短幾年便完成職稱“三級跳”,並在2024年獲評國家級青年人才。“很幸運,我的研究方向與國家重大需求高度契合,又有幸成為人才評價試點改革的受益者。”李登全說。
2022年9月,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出台《關於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確定在6個地方和21家高校院所開展試點,推動解決科技人才評價中的突出問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對牽頭承擔國家重點、重大項目等設立“突出貢獻獎勵指標”,明確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發揮團隊在人才評價中的作用。李登全完成“三級跳”,就得益於連續在重大攻關任務中作出的貢獻。
“學校將職稱指標核撥至團隊,由團隊負責人推薦候選人,學校統一組織評審。”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力資源部部長於磊說,“相當於團隊在人才評價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權,這樣更有利於團隊作為一個整體聯合攻關、取得成果,更好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面對重大科研任務中的人才評價難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過完善科研評價與資源配置合理關聯機制,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導向。於磊介紹,以實際貢獻為主要評價標准,對取得重大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獲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支持、獲得國家級成果獎勵的團隊和平台給予一定的職稱獎勵指標,擴大了團隊人才評價的自主權,尊重和認可團隊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讓優秀人才得到了合理回報。
實施突出貢獻評價機制以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共核撥突出貢獻指標163個,使用並晉升134人。在政策激勵下,學校產出了一批以服務保障北斗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標志性科研成果。
分類評價指標不斷完善
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朱蘭的工作總是排得很滿。她所在的科室,制定並推廣應用多部中國盆底疾病臨床診治路徑及指南,臨床成果被多項國際指南引用,通過改良手術技術,使我國盆腔器官脫垂手術成功率大幅提升。人才評價改革,更加堅定了協和醫院婦產科堅守手術台、推動我國盆底學及女性生殖道畸形診治走向國際前列的決心。
“當醫生就是為了解決患者的問題。尤其對我們外科系統來說,把手術做好、把新知識新技術用在解決臨床實際需求上,是我們的首要職責。”朱蘭說。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了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基礎前沿、臨床研究、藥械研發等六類人才分類評價體系,不斷完善評價指標。“我們要遵循醫學衛生健康行業研究活動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探索適合不同人才職業發展的評價方式。”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表示。
王辰說,人才評價在聚才、育才、選才、養才、用才、成才各環節上發揮關鍵作用。按照“適才適所、適類適法”的人才管理方式,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通過建立“明其所用”(明確所作評價的用途)、“具其所依”(具體化用以評價的指標)、“知其所限”(考慮評價局限性)等方式,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特別注重直接體現學術水平與實踐價值的“一手指標”。
分類評價標准不斷細化、內容不斷具體化,使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選准自己的成長路徑,在專屬“賽道”上發揮好聰明才智。
指標設計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設置了多項特色指標。“對基礎研究,我們重視高質量原創性論文﹔對轉化研究,我們側重高價值專利、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等成果轉化指標﹔對臨床研究,我們會重點關注研究成果改寫臨床指南或作為重要証據被國際權威指南引用。”王辰介紹。
“學科發展離不開科研成果。我們重視論文發表,但更要堅持發好臨床的‘大文章’,為更多患者造福。”朱蘭說,在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支撐下,她鼓勵團隊中的青年科研人員潛心鑽研,在專業領域內深耕細作、追求卓越。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結合自身特點,將科技人才所從事的科研活動分為四種類型:基礎科學研究、技術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研究和核科技支撐保障。根據不同科研活動類型的特點,實行分類設崗,細化評價標准、優化評價方式,探索構建符合物理所科研活動特點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我們充分發揮大科學裝置和平台的作用,持續深化工程技術類人才評價,促進科研成果的產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人事處副處長傅琦介紹,該所成立了大科學裝置運行管理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大科學裝置人才的考核評價相關工作。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投入運行以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對運維團隊的考核評價中,針對裝置運行狀況、共享程度、重大成果、用戶滿意度等指標進行打分,根據打分結果兌現了相關人員的年度獎勵績效,明顯激勵了從事大裝置運行維護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技術人員的好評,促進大裝置在科研成果產出方面發揮更好的支撐作用。
鼓勵產出高質量成果
從助理教授破格晉升為研究員!今年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趙唯淞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新晉正高職教師。
趙唯淞主要從事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聚焦超分辨熒光顯微鏡、計算成像、深度學習、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生物學成像是一個非常‘交叉’的學科。”趙唯淞說,“這個方向既要用到光學,還涉及物理、機械、控制與化學等領域,近年來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我們的用戶多來自生物學、化學、醫學等基礎學科。”
實踐中,交叉學科研究具有多元化、多樣性等特點,人才評價主要的瓶頸在於評價體系構建。趙唯淞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得益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實行的高水平代表作制度。
2021年,趙唯淞以排序第一身份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首次從計算的角度提出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通用模型,實現了目前活細胞光學成像方法中分辨率最高(60納米)、速度最快(564幀/秒)、成像時間最長(1小時以上)的超分辨顯微成像﹔2023年6月,他又在《自然·光子學》上發表研究成果,將當時世界上超分辨顯微鏡中最高通量視場成像范圍,提升至毫米級。此外,他還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7項、國際發明專利3項,部分創新成果已實現產業化落地。
近年來,為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增強評價成果代表性,哈爾濱工業大學取消學術論文數量要求,鼓勵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聚焦成果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引導鼓勵科技人才持續產出高質量成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事處處長周善寶舉例,比如,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就制定了以頂刊、權威期刊、著名期刊為主的代表作目錄。“高水平代表作發表情況綜合運用於人才評價、職稱晉升、崗位考核等多個考核評價環節,切實增強了考核評價的科學性。”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30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