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重振詩畫合璧的藝術傳統

任軍偉
2024年12月29日07: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繪畫繁榮發展,創作、研究、展覽、出版、教學等齊頭並進,取得豐碩成果。然而,當下繪畫創作並不總是盡如人意,不少作品觀之單薄、乏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詩意的缺失。

  自古以來,中國藝術便注重詩情畫意的審美表達。比如作為民族藝術的中國畫,千百年來,創作者們凝萬千思緒於咫尺畫幅之間,以筆墨丹青傳遞“天人合一”的理念、營造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作品不僅呈現出視覺美感,還有雋永的詩意之美——畫面流淌出無盡的律動、氣韻和哲思,使人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自唐代詩人王維將詩意引入繪畫,開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意境,對其后中國畫的創作、研究與鑒賞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由此迎來文人畫大興。詩意的融入,提升了中國畫審美境界,提高了繪畫在文化系統中的地位與價值。中國畫負載起中國人對於生命價值的追問,成為中國人表達情思、寄托情懷的重要方式,蘊藏著不息的生命力量。

  作為創作者主觀表達和客觀認知的結合與升華,詩情與畫意的融合也彰顯著中華美學的格調。如果沒有詩意,繪畫就會日顯平庸,也會隨著藝術靈性的削弱而逐漸喪失其應有的價值與地位。好的繪畫作品,能給人帶來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滋養。當下繪畫創作中詩意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創作者越來越強調視覺效果的極力呈現、繪制技巧的繁復精良、創作材料和題材的別具一格,對於藝術風格與審美境界的精研卻不夠深入。近年來,在各類展覽中,寫實替代寫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流,但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都缺少對詩意的追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近代以來社會文化結構發生變化,導致創作者主體身份發生轉化,隨之他們的知識結構、學術修養也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是借鑒外來繪畫理念和技法的過程中,寫實再現、對景寫生等方法未能很好地與中國繪畫自身的藝術傳統相融合,導致引人共鳴的詩意表達缺失。

  任何時代都有自己的詩意之美,中國藝術對詩情畫意的追求也未曾停止。20世紀中國繪畫的變革之路,奠定了為時代、為人民的創作方向,詩意以一種新的形態呈現,在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等各個畫種中生發,彰顯東方風神。比如,李可染重意象凝聚,善用光影營造山水的磅礡詩意,《萬山紅遍》意境深遠﹔吳冠中通過流動的線條、豐富的色彩和充滿現代美感的構圖,創造了自己的“詩意家園”﹔周思聰突破形的束縛,充分利用紙與墨色相撞后產生的滲化和暈染效果,以墨荷、彩荷溫柔地演繹生命的苦澀和藝術的純粹……在他們的作品中,傳統文人超然離塵的詩情被轉化成各種畫意,成就了時代經典。他們的詩情畫意從何而來?古人雲“詩者,天地之心”。有此心,方能繪出真情、繪出詩情畫意。詩意隻能從畫家內心中生長出來、從筆墨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真正的藝術大家,是屬於時代又超越時代的人。秉款款深情、濃濃畫意,寫山河意象、時代華章,是20世紀中國美術帶來的重要啟示。

  當下,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高漲,其所追尋的正是深植於中國人內心和傳統文化中的詩意生活、詩意棲居、詩意情懷,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詩意精神再生的契機。讓繪畫生發詩意,不僅能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滋養,也是當下繪畫突破瓶頸、開拓新境的現實需要。

  詩畫合璧的關鍵在於情與思、意與境的創新表達。這並非簡單地將詩詞放入畫中或者據詩作畫,而是要培養一顆真誠的、敏感的詩心。這詩心要有超越自我、觀照天地和時代的博大胸懷,要有跳出表面、直抵本質的洞察能力,要有超越形似悟大道的恆定追求等,需要創作者深研傳統、深植時代、感悟生活,並不斷強化自身在筆墨辭章、品位境界等方面的修養。

  新時代呈現出新氣象,也應該造就新的詩心。以一顆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詩心,觀照社會的種種進步和變化、自然的種種美好和奇妙,重振詩畫合璧的藝術傳統,中國美術大有可為,也必能大放異彩。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