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走新”更“入心”
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

以歌敘史,在深情的音樂旋律和生動的情景演繹中追憶東縱先烈,黨課於“擲地有聲”處“潤物無聲”﹔庭校共融,思政課堂搬到法院裡,與法官面對面、法庭角色扮演,學生在司法實踐第一線上了一堂法治課﹔講述非遺,帶學生沉浸式追溯莞邑文脈、體驗活態傳承,思政“小課堂”在社會“大課堂”中變得更有厚度……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打造看得見、聽得進、有意思的思政課,東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東職院”)正在把“最難講”變得“最精彩”,把“課上談”變成“實踐行”。
近年來,東職院堅守“服務學生成長,支撐東莞制造”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新格局,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得到思想洗禮、獲得人生啟迪、感悟精神力量。
課堂更活
思政課走進工廠和田間地頭
思政課要講活、講廣、講生動,講得學生有興趣,他們才會“抬頭”“走心”。
在東職院,思政課早已走出課堂和書本,在看不完、走不盡的“citywalk地圖”中,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行走課堂”。
新質生產力如何助力企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與技能人才有著怎樣的關聯?帶著這些疑問,東職院2022級智能制造專業的學生代表走進慕思新工業園,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遠秀的帶領下,上了一堂以“鑄工匠‘新’、‘質’啟未來”為主題的“大思政課”。
參觀慕思睡眠博物館和工業4.0數字工廠,體驗“檢測工程師的一天”,學生們近距離了解到科技創新給傳統制造業帶來的巨大改變。
靈活的機械手、忙碌的傳送帶,不斷更新的監控畫面和實時數據,大部分工序被機器包攬,中心計算機掌控著生產節奏,6萬平方米的床墊生產車間隻有10余人在輔助作業……“傳統制造業和智能化的交融在腦海裡烙印,思政課原來可以這樣生動又深刻!”有學生在朋友圈寫道。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發展,在實踐中也已經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參觀體驗之后,張遠秀依托一線案例和真實感悟,為學生講述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的歷史性跨越、新時代從“追逐者”到“領跑者”的中國奇跡,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黨的創新理論及其實踐偉力。
這樣“課堂學習+實踐參觀+交流答疑”的上課方式,是東職院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針對性和吸引力的寫照。
除了走讀熱火朝天的生產一線,東職院還曾將思政課搬到金黃的稻田裡。在課上,許多學生第一次看到了稻浪“翻滾”、聞到了稻谷“飄香”,感受到東莞農業創新發展的成果。
“我們身邊的這片稻田創建於1999年,是東莞目前面積最大的連片水稻種植標准化示范基地,保留了城區最后的成片稻田,也因此成為鄉愁記憶的‘網紅打卡地’。稻田不僅僅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在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力量……”教師樊紅潮介紹。
誦讀《憫農》和《致敬袁隆平》、進行舞蹈才藝展示,思政課堂也“翻轉”起來。學生們從“被動聽”轉為“主動講”,用多種方式闡釋了“中國飯碗要裝自己的糧食”“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要樹立大食物觀”等課程內容。
從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到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等文化場館,從綠志島金屬到慕斯健康等企業,從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到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等機關單位,東職院不斷延展思政課的教學“半徑”,有溫度、有情懷的“大思政課”課堂已經遍及東莞。
在這些行走的思政課上,學生觸摸歷史、對話未來、感恩當下。思政課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有共鳴、品起來可回味。如今,“有靈魂地行走”已經成為東職院學生上思政課的常態。
理解更透
區域特色資源滋養思政教育
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東莞本土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值得挖掘和整合。“地方性的高職院校一定要用好、用活本地區的思政資源。”東職院黨委書記司琪曾表示。
目前,東職院已經將“東莞東江縱隊”“三來一補太平手袋廠”“高埗集資修橋”等歷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當中,構建起體現東莞改革開放之美、先進制造之美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體系。
前不久,東職院“袋”代相傳先鋒隊成員前往東莞虎門太平手袋廠陳列館進行參觀學習,感受中國內地第一家對外加工企業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手袋廠抓機遇、保質量、求創新的艱辛歷程,以及員工們勤勤懇懇工作的拼搏精神,讓學生們受益良多。
用好豐富的東莞特色思政資源庫,圍繞東莞改革開放46年來的成就及這座城市與2億人的“雙向奔赴”,東職院推動思政教育走深走實。截至12月,東職院的品牌性系列黨建文化活動——“清歡雅集”音樂黨課已經開展6期。每次黨課,學校都會設定主題,與相關政府單位、行業產業、文化場館等跨界合作,從師資、課程內容等多方面入手,讓思政教學更接地氣、更加可親可信。
9月底開展的第5期音樂黨課中,兩位在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工作的2022屆畢業生返校為師弟師妹做分享。他們敢於向難題挑戰、善於在實踐中探索,為“國之重器”作出了積極貢獻。在訪談中,兩位畢業生鼓勵在校生勇於追夢,爭做技能人才“主力軍”。
“莞草是‘草’,也是‘根’﹔‘扒龍船’是‘船’,也是‘魂’﹔醒獅是‘獅’,也是‘魄’……”走進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東職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3位教師為學生講述東莞非遺故事。學校醒獅社團、街舞團隊將傳統舞獅與現代舞蹈結合,聯合創排了一支“明德醒獅”非遺街舞。在創新的傳承體驗中,歷史與現代、文化與思政都有了相遇可能。
依托東莞產業、文化等豐富資源,東職院還通過校企合作建設了一系列高質量校本通識課程群,《魅力東莞》《數字素養》兩大課程群已經開發了10門課程。
此外,立足地方,東職院充分整合各類教學資源,建立跨學段、跨學校的教師交流溝通平台與機制,高質量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繪制思政育人“同心圓”。
聯合東莞中學鬆山湖學校、厚街前進小學,東職院把“形式與政策”課程搬到廉潔教育“打卡地”清風園,讓古今廉潔故事在課堂上“活”起來。大學組的穿越小品《卻金千載仰英風》,帶領大家回到明嘉靖年間,感悟李愷的清廉正氣﹔中學組的原創詩歌朗誦《戎馬衛山河·清廉愛子民》,追溯了王作堯將軍的崢嶸歲月﹔小學組的拍手歌《廉潔在我心中》,讓崇廉尚廉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同上一堂課,各學段學生讀出了不同層次的廉潔文化精神。
東莞本土的文化資源、紅色故事和奮進征程激活了思政課,為東職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載體空間,也讓學生的思政學習變得有“知”有“味”、記憶深刻。
融合更深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2023年,東職院組織全校力量申報廣東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報送的6類14項全部獲批立項,包括省課程思政示范高職院校(全省30個)和省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全省10個)。
今年以來,東職院強化省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作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院、參謀部、指揮所”的功能定位,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新格局,營造“人人重育人、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的思政氛圍。
課程建設始終是主戰場。每學期開學,黨委書記、校長及各級教學單位負責人都會講授“開學第一課”,發揮思政課在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引領作用。
9月,東職院黨委書記司琪走上講台,為學前教育與人文學院580名學生講授題為“改革的實踐續篇、現代化的時代新篇”的秋季學期第一堂思政課。司琪以東莞的改革開放實踐和奮斗故事為切入點,勉勵同學們積極投身改革浪潮,把屬於自己的時代可能、東莞可能、東職可能變為現實,勉勵大家從“追光人”成為“發光人”。
在公共課和專業課方面,東職院也加強改革,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培養目標,深度挖掘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在課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全面構建課程思政內容體系。
依托“1+7+N”高水平專業群,東職院提煉專業群課程思政特色,按照“一學院、一精品”思路,開發“中國主題”精品課程:在智能制造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打造“中國制造”系列課程﹔在人工智能學院、建筑學院打造“綠色中國”系列課程﹔在數字媒體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商貿學院打造“數字中國”系列課程﹔在創意設計學院、學前教育與人文學院打t造“人文中國”系列課程﹔在體育學院、衛生健康學院打造“健康中國”系列課程。
辦好立德樹人關鍵課程,教師是關鍵所在。10月,東職院舉辦第三屆課程思政教學大賽決賽,8支教學團隊現場說課、進行教學展示並答辯,向評委及觀摩的教師展示融入思政的課程設計、教學實施以及育人成效,彰顯課程思政的體系化、精准化和無痕化。
思政課程是顯性教育,起到思想引領作用,課程思政是隱性教育,目的是浸潤、深化和拓展。東職院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與“五位一體”大思政體系(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日常思政、文化思政、網絡思政)等“東職”思政工作品牌為引領,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相互融入,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貢獻“東莞方案”。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未來,東職院將繼續以建設省級課程思政示范校和示范中心為抓手,推進思政教育持續發展,真正構建“五育融合”“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案例
同上一堂音樂黨課 思政教育“聲聲”不息
12月4日下午,東職院在修遠樓夢想劇場開展了一場以“緬懷與傳承”為主題的音樂黨課,師生同堂,在音樂和情景演繹中回憶東江縱隊的戰斗歷程。黨課還邀請東莞籍唯一的共和國將軍王作堯的幼子王勇勁做分享。
音樂黨課在建筑學院學生張皓然的講述中拉開序幕,他帶領大家回顧了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戰斗歷程。王勇勁分享了王作堯將軍的清廉家風事跡,並將王作堯將軍的軍服捐贈給東職院,東職院黨委書記司琪代表學校接受捐贈。來自學生處、智能制造學院和國際交流學院的4位師生則結合自身外派挂職的工作經歷和重走紅色路的學習經歷,講述了如何在工作中扎實推進黨風建設、抓實師德師風建設,以及如何營造清風正氣、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在黨課中,東職院大學生藝術團表演隊還演繹了由師生共同編排的原創情景劇《三過零丁洋》,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師生樂隊和東職附屬幼兒園大班孩子深情奏唱歌曲《在這裡》,師生們在悠揚的旋律中緬懷革命先輩們的奮斗歷史與奉獻精神。
據悉,這是東職院第6期“清歡雅集”黨建文化活動,也是學校近年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新嘗試。以史串歌、以歌敘史、以史鑒今。對參與音樂黨課的師生來說,這既是一次別開生面且意義非凡的學習體驗,也是一場“聲”入人心、寓教於樂的思想盛宴。
每次黨課,東職院都會結合地域特色、深挖東莞思政元素,與相關政府單位、行業產業、文化場館等跨界合作,整合師資力量、豐富課程設置,讓思政內容在歌聲和講述中“聲”入人心。
9月,第5期音樂黨課以“強國有我 先進制造看東職”為主題,通過講述、訪談、合唱等形式,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太平手袋廠敢為人先的“三來一補”的時代精神,總結東職院建校以來“三精一新”建設成果,規劃“強國有我、先進制造看東職”的東職未來。
黨課現場,東職院還邀請了企業代表、科學機構代表和畢業生代表進行座談分享,共話如何通過校企合作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以及如何將所學所知應用到工作實踐中。
7月,音樂黨課圍繞“鐵紀鑄黨魂”,帶領師生重溫東莞黨史上4個廉政典故,黨員們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激昂合唱中汲取奮進力量。5月,青年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團員們回望東莞革命英雄們蕩氣回腸的故事,師生共同唱響經典紅歌《五月的鮮花》……
音符賡續使命,歌聲堅定信念。“黨課結束了,但紅色旋律和革命故事依然讓我回味無窮。”這是師生們的真切心聲。下一步,東職院將繼續多維度創新思政教育,讓思政育人與教學實踐精准互嵌,激勵學生肩負起時代發展的青春責任。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王穎 記者 龔名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