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品牌廣東︱綠美廣東,“留白”的藝術

人民網“行進中國”廣東調研採訪團
2024年06月21日08:39 |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小字號

深圳紅樹林灘涂,留給了孩子們親近自然的空間。人民網記者 李彤攝

深圳紅樹林灘涂,留給了孩子們親近自然的空間。人民網記者 李彤攝

留白,是中國水墨畫慣有的技巧,留下一處白,深感畫中意。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留白”,亦是科學發展的“藝術”,別有韻味。

站在深圳灣紅樹林公園堤岸邊,灘涂連著海,美得像一幅畫,時間仿佛在這一刻靜止了﹔從棧橋遠眺,白鷺在空中飛翔。低頭看,跳躍的彈涂魚和進進出出的潮蟹,讓人感到生命的動靜。深圳紅樹林是我國唯一位於市區,面積最小的自然保護區,也被人稱為“袖珍型保護區”。

同樣“植”此青綠,向西走還有“城央綠心”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與“北肺”白雲山並稱為廣州中心城區的兩大生態屏障。在這裡,“端午景”吸引了附近的居民,賽龍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人們從四面八方聚在一起。

“增綠就是增優勢”“以綠為主,綠了就美了”,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正在推動“綠美廣東”建設,加快“山水工程”、紅樹林等生態修復,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格局。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一角。公園供圖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一角。公園供圖

城在林間,人在景中。在廣東,發展與保護不是一道“單選題”,而是兼顧兼得、並行不悖的雙向奔赴。

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可謂寸土寸金。面對巨大利益依然“留白”,舍與得、進與退方寸間,“畫”之格局,高下立現。深圳開展了一批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通過人工種植紅樹林、營造鳥類棲息灘涂等措施,自2020年以來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25.72公頃。

“紅樹林周邊放棄了商業開發,是通過保護修復建立的,一側是紅樹林濕地、一側是生態公園,沿線灘涂長約6公裡。”深圳灣紅樹林公園工作人員老謝對人民網記者說,這裡滿足了市民康體休閑、自然教育、家庭聚會等需求,打造了宜居宜業宜游的都市生活圈。

人民網記者採訪紅樹林公園游客。人民網記者 李彤攝

人民網記者採訪紅樹林公園游客。人民網記者 李彤攝

“綠美廣東”也是“美麗中國”的鮮活注釋,黨的十八大以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全民共識。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成為了自覺行動。

過往十年變遷,綠色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各省份從“國之大者”高度抓生態環境保護,在對產業的“運筆”選擇上也在“留白”,避免一擁而上灼燒美的空間。也要看到,圍繞土地利用效率、資源保護性開發,各地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落日余暉,海口灣畔,水面浮光。“留白”讓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歸於統一,白鷺、彈涂魚、潮蟹等生物得以安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孩子們嬉戲玩鬧的笑聲回蕩在天空。(宋麗雲、李彤、歐陽易佳、王天樂、黃盛、張素玲)

紅樹林灘涂沿線一角。人民網記者 張素玲攝

紅樹林灘涂沿線一角。人民網記者 張素玲攝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