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企業首次“牽手”!中山固廢實現市內“消化”

不久前,中山皇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皇冠科技”)與中山中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后者將負責該企業的危險廢物(以下簡稱“危廢”)運輸和處置工作,這也是皇冠科技成立以來,第一次與中山市內企業“牽手”處置危廢。
“之前需要找其他城市有資質的企業負責這項工作,今年開始,在中山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預計今年用於危廢處理的費用能減少20萬元左右,危廢處理成本降低很多。”皇冠科技相關負責人說。
皇冠科技是一家專門做膠帶的企業,日常運營中產生廢棄樹脂、不合格膠帶等危廢,數量約8噸/月。此前,皇冠科技委托肇慶危廢轉運公司負責處置,每噸收費約2000元。今年,他們委托中山市內有資質的企業可以處置這些危廢,並且處置費用降低到每噸1200元。
中山中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等離子體氣化熔融項目。
這是中山市固體廢物處置能力提升的一個縮影。
以2020年為例,中山產生的生活垃圾、工業危廢、醫療廢物(三者統稱“固體廢物”)共216萬噸。由於中山市內處置能力不足,固廢持續積壓,轉運難、出路難問題突出。僅工業危廢方面就有14類無利用處置能力或能力不足,導致近一半危廢需轉到市外處理。不僅處理費用高,部分危廢由於無法及時收運,企業貯存壓力大。
2020年以來,中山市以建設“無廢城市”為契機,全力推進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2023年,全市新增9.56萬噸/年危廢利用處置能力,生活、工業、醫療各大領域產生的固體廢物得到妥善處理,固體廢物出路難問題得到改善。
建成三個危廢處置項目
“2022年,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推動建成了中山市康豐綠色工業服務中心項目(一期)、中山中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等離子體氣化熔融項目以及中山市三角鎮高平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危廢無害化處置項目三個危廢處置項目,新增約9.56萬噸/年危廢利用處置能力。”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其中,中山市康豐綠色工業服務中心項目(一期)危廢處置總規模約5.65萬噸/年,其中焚燒處置 3.0 萬噸/年,物化處理 2.65 萬噸/年。中山中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等離子體氣化熔融項目採用電弧等離子體技術處置危廢約3.6萬噸/年。中山市三角鎮高平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危廢無害化處置項目主要為三角鎮高平化工區內電鍍企業提供服務,處理處置危廢 3100噸/年,包括物化處理表面處理廢液3000噸/年和清洗廢含氰含鉻包裝桶100噸/年。
中山市康豐綠色工業服務中心項目(一期)。
目前三個危廢處置項目均已順利投運,有效緩解了中山市危廢處置能力不足、處置能力結構失衡的問題。據統計,中山市每年產生的危廢種類有30類左右,建成這三個危廢處置項目之后,市內處置類別由原來11類擴大至29類,基本滿足需求。
危廢處置項目的有序推進和順利投運,填補了中山市危廢處置能力缺口。全市每天產生的固廢,可在市內及時消化處理。中山市生態環境局通過信息技術,對全市固體廢物進行全過程控制及“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中山固廢不再“無家可歸”。
醫療廢物實現100%市內焚燒處置
近日,中山市名城名德環保有限公司(下稱“名城公司”)業務經理胡啟立,從市生態環境局開發的APP上,接到了小欖鎮一家小型醫療機構發出的醫療廢物回收需求。這家機構將產生的醫療廢物運送到小欖鎮固定收集點后,由名城公司負責收運。
“這種處置方式,相當於中山每個鎮街,每個醫療點,都能及時將產生的醫療廢物進行定點收集轉運,收運方式逐漸規范,效率也得到提升。”胡啟立說。
2022年,中山市產生醫療廢物的醫療機構共有1100多家,其中19床以下的小醫療機構數量佔95%,而醫療廢物產生量卻僅為7%,大多數日產零點幾公斤至幾十公斤不等,且多分布在車輛不方便進入的窄街小巷,上門收集效率低、費用高。為破解小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收運、處置難題,中山市生態環境局依托市固廢平台,在省內首創了大醫院上門收運、小醫療機構“快遞式”收運的新模式,打通大街小巷小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收運“最后一公裡”,提高了醫療廢物收運效能,降低了醫療污染風險。
“現在,醫療機構線上下單→處置單位線上接單→按需安排出車線路的‘快遞式’收運模式開始實施后,我們可以通過平台APP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務。”胡啟立說。
目前,中山的大醫院使用傳統上門收運方式,通過視頻監控等手段,實現全天候、全過程監管。小醫療機構按照便利原則,在全市布設多個收集點,可通過APP實時查看車輛運行軌跡獲知到達時間,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將醫療廢物送到收集點。之后在收集點即時過磅、貼上二維碼標簽,完成交接手續。收運車輛上安裝的攝像頭、計重設備將交收過程影像和計重信息實時上傳系統,實現全過程監管。
“‘快遞式’收集模式實施后,小醫療機構不用再像以往一樣在固定時間將醫療廢物送至指定醫院,隻需提前在APP下單,即有第三方單位上門服務,輕鬆完成轉運。我們根據下單情況合理安排出車線路,避免車輛空轉。”胡啟立介紹。
2022年,中山市有“快遞式”收集方式服務小醫療機構1048家,10.7萬條醫療廢物轉移記錄線上留痕實現全程可溯源,形成了便捷高效、底數清晰、責任分明、監管到位的醫療廢物收運網絡。
“此舉解決了小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收運不及時問題,實現了全過程可溯源監管,降低了醫療衛生安全風險,同時提升了醫療廢物處置企業收運效率。”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曹英姿表示。
醫療廢物收運網絡的建立是醫療廢物處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打通了醫療廢物收集的神經末梢,真正實現應收盡收。
另外,數據顯示,醫療廢物處理未擴容前,中山市醫療廢物焚燒處置能力為10噸/天。目前,醫療廢物焚燒處置能力達25噸/天。全市醫療廢物產生量約為13—14噸/天,醫療廢物實現100%市內焚燒處置。
北部基地垃圾焚燒發電廠。
生活垃圾處置能力持續升級
生活垃圾也是產生固體廢物的重要來源,今年,家在中心基地衛生填埋場附近的中山火炬開發區居民發現:空氣清新了很多。
這件事要從5年前說起,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由於垃圾焚燒處置能力不足,中山市在中心基地衛生填埋場暫存約45萬噸原生垃圾,隨之而來的臭氣問題給周邊群眾帶來了極大困擾,最嚴重時群眾投訴量超過200宗/月。
為解決臭氣問題,中山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下稱“中山市城管執法局”)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分階段治理的方案,即先治標后治本,首先控制臭氣,解決臭氣擾民的問題,之后待條件成熟后將垃圾轉運焚燒,徹底根治臭氣源頭。到2021年1月31日,臭氣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群眾認可。隨著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提升,開挖暫存垃圾具備了基本條件,於2022年11月17日正式開挖,2023年3月10日完成,處置原生垃圾38.22萬噸,臭氣根源徹底消除,整個過程中零信訪、零投訴、零事故。
“當時群眾自發送了30面錦旗,我們感覺特別開心,這是工作真正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負責該項工作的中山市城管執法局工作人員說。
2020年,中山市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5460噸/日,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生活垃圾全量焚燒,同時也實現了生活垃圾零填埋。
為進一步提升垃圾處理保障能力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山市又推進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焚燒廠擴容項目和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並於2022年建成投產,全市焚燒處理能力達到7710噸/日,有機垃圾處理能力達到1004噸/日,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有充足的應急儲備能力,全市生活垃圾實現了分類處理。
“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加強監管,確保垃圾處理設施正常穩定運行,同時繼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完善分類體系,提升分類收運處理體系的效能。”中山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說,“還將打造提升‘粵豐環保科普研學基地’AAA級旅游景區,開放參觀和科普教育,讓更多群眾自覺成為垃圾分類的參與者、踐行者、推動者。”
南部基地垃圾焚燒發電廠。
延伸:
固廢處理能力提升背后的中山環保擔當
如何下好環保這盤旗,是中山市一直在探索的事情,固廢處理能力的提升,不僅是中山市各職能部門為全市經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提升作出的努力,也是為中山生態環境送上的一份厚禮。
固體廢物處理不當不僅污染空氣、產生有害氣體、影響城市大氣環境和衛生環境,甚至還會污染地下水和土壤,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其中,醫療廢棄物更是高污染、高危險垃圾,收集、存放、運輸和處置對專業性要求較高,如果管理處置不當,容易造成二次感染等后果。
當前,中山市大力推動“無廢城市”建設,通過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去年,《中山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印發,“無廢城市”建設全面啟動,固體廢物處置被放到重要位置:相關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推動工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31.74萬噸/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31.1%、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70%、規模畜禽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固廢處理能力提升之后,服務的是全市群眾,以及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局。
南方+記者 苑世敏
通訊員 肖歡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