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經濟大循環觀察

新華社記者
2023年09月18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時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即將收官。

  承上啟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關鍵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前主要經濟指標延續恢復向好態勢,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比上月加快0.8個百分點,消費穩步擴大,服務業較快恢復,新動能繼續成長……推動經濟回升的宏觀政策持續顯效,中國經濟大循環動力不斷釋放。

  在經濟彰顯積極信號的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風險挑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國際經濟循環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仍面臨不少困難。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怎樣持續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明確了中國經濟循環的戰略方向,引領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大國經濟,需要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暢通經濟大循環,立足國內大市場,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塑造新競爭優勢,在經濟血脈的循環暢通中,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堅定向前。

  加快構建大循環:夯實經濟發展根基的關鍵舉措

  8月4日,東方航空接收的兩架國產C919大型客機首次開啟“雙機商業運營”,同日共同執行“上海虹橋—成都天府”航線。

  截至目前,C919已累計獲得30多家客戶、1061架訂單,商業運營穩步向規模化邁進。

  超大規模市場——這為國產大飛機產業化、規模化、系列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據中國商飛公司預測,2021年至2040年,中國航空市場預計將接收9084架新機,成為全球最大單一航空市場。

  不斷提升的研發制造能力——國產商用飛機型號的研制、運營,將帶動中國航空制造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拉動產業鏈整體升級。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在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中國經濟正不斷展現新格局,開拓新空間。

  這是事關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夯實經濟發展根基的關鍵一招——

  3年前的春天,2020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浙江寧波舟山港,實地考察復工復產。

  疫情沖擊下,國外原材料進不來、國內貨物出不去,使得這個外向型經濟佔重要地位的經濟大省受到影響。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回京后十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高瞻遠矚,領航定向。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這是治本之策。‘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經濟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

  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是遵循規律、適應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經濟活動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對社會再生產的四大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進行系統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形象比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就像人們講的要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

  2006年,67%﹔2022年,35%。

  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折射大國經濟發展模式深刻轉變。

  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應對外部沖擊,我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已發生深刻轉變。近年來,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今年上半年,內需貢獻率這一指標依然超過100%。

  這是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經濟運行的深刻轉變。

  主要發達國家都擁有強大內需市場。2020年,美國和日本對外貿易依存度分別為18.3%和25.2%,明顯低於世界42.1%的平均水平﹔兩國最終消費率分別達82.1%和74.7%。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發展的客觀條件也已改變: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經濟總量持續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

  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內需為主導,就可以有效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內部可循環,就可以做到供給體系有效暢通、韌性強大。

  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看,總需求不足已成為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矛盾凸顯。今年以來,盡管經濟總體回暖,但進入二季度,投資、消費、出口、工業等指標出現波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面臨新的困難挑戰。

  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

  8月份以來,在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政策舉措作用下,我國工業和服務業生產加快,國內需求繼續擴大,積極因素累積增多,國民經濟恢復向好。但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周期性因素疊加,持續恢復基礎仍需鞏固。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增速換擋,傳統發展模式動力不足的問題在疫情后更加凸顯。”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昌林說,通過資源要素投入、簡單擴張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為經濟平穩增長提供持久支撐。

  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是未雨綢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主動作為——

  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廣袤田疇上,一幅五彩秋收圖徐徐鋪展。在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地各部門正全力以赴,確保實現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說,夏糧實現豐收,早稻也實現增產,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良好基礎。目前秋糧生產總體穩定,有利於全年糧食穩產增產。

  端穩中國飯碗、確保糧食安全,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國家內顧傾向上升,世紀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相互交織,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能源供應緊張等風險頻發﹔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迅猛推進,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遠變化。

  這是去年我國進口額最大的商品:集成電路進口額約2.77萬億元,佔全部進口總值的15.3%﹔原油進口額約2.44萬億元,佔比約13.5%。

  2010年至2021年,我國進口零部件佔中間品比重從26.2%下降至18.4%,折射我國自主創新水平穩步提升。但關鍵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依然凸顯,原油、鐵礦石、天然氣、大豆等初級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於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証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僅僅是簡單的數量對比關系,更主要的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社會生產過程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控制力,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昌林說。

  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是高瞻遠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現代化理論認為,作為后發國家,要實現趕超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經濟現代化路徑和戰略。

  廣西欽州港碼頭,一趟趟滿載跨境貨物的鐵海聯運班列從欽州港東站駛入內陸市場。今年前8個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累計運輸貨物56.2萬標箱,同比增長12.8%﹔目前運輸范圍覆蓋我國中西部18個省(區、市),貨物流向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個港口。

  以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為聯通,關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彼此呼應,新疆、雲南、廣西、四川、重慶等省份相互聯動,長江黃金水道橫向協同,昔日內陸成為開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西部地區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8%,高出全國整體增速0.7個百分點。

  現實需求和潛力大、生產和供給能力強、要素稟賦總量優勢明顯、政治經濟融合度高、創新要素加快匯聚……超大規模經濟體具有的顯著特征,是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最具獨特性的比較優勢和動力源泉。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說,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把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不斷夯實中國經濟發展根基。

  3年多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全國上下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意義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思路越來越清晰,構建新發展格局蹄疾步穩,經濟大循環扎實推進。

  科技支撐不斷強化——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中國空間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

  供需兩端穩步提升——中國以44萬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連續14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增強。

  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加暢通——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同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國內、擴大內需、暢通循環,成為中國經濟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攻堅克難、闊步向前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隻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

  增強內生動力:以強大國內市場贏得競爭優勢

  7月19日,一份重磅文件對外發布——

  聚焦佔我國經營主體總量超90%的民營企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為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增強中國經濟內生動力提供支撐。

  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8條舉措出台﹔延續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政策……隨著一系列舉措密集出台,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預期趨穩,8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3個月回升。

  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暢通國內大循環,是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時之選,也是在全球秩序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實現資源要素更加高效優質配置的選擇,其核心動力來源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說。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強,以有效供給穿透國內大循環堵點——

  在我國發展現階段,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供給側有效暢通。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進而促進產生有效需求,實現經濟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新質生產力”,9月6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到這一概念。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出現變化,特別是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變化,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進行戰略性、全局性謀劃,提出一系列奠基之舉、長遠之策: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

  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外媒評價說,在左右中長期技術研發實力的基礎研究領域,中國實力正在切實提高。

  “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將更加依靠‘從零到一’的基礎性、顛覆性創新和產業升級,這將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與創新成果轉化,助力供給側有效暢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說。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增強國內大循環需求牽引力——

  2023年我國電影暑期檔票房首次突破200億元,觀影人次5.05億﹔今年暑期國內旅游人數達18.39億人次,實現收入1.21萬億元,旅游熱度顯著高於2019年同期﹔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假期,出游需求一路上揚。

  盡管當前國內消費恢復仍面臨壓力,但依然驚人的消費規模、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時時彰顯著國內大循環巨大潛力。

  出台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發布“一老一小”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准提高等稅收優惠政策……一系列擴內需政策密集出台,從需求、供給、流通等環節協同發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擴大內需並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這是中國國情的生動體現:2022年北京市人均GDP超過19萬元人民幣,是甘肅省人均GDP的4.2倍﹔在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佔整個廣東的八成多,而粵西、粵東、粵北12市不足兩成。

  隻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過去5年,全國城鎮常住人口增加約7700萬人,城鎮化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按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約1.38萬元計算,城鎮化每年直接產生的居民消費增量約為2000億元。考慮到未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整體提升,直接增量和間接帶來的消費潛力更大。”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龍說。

  新時代以來,按照中央部署,“提低、擴中、調高”的收入分配改革舉措持續發力,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著力促進居民增收到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全國上下在不斷縮小收入差距、著力推進共同富裕中為國內大循環塑造持續動力。

  《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頂層謀劃,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持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以“十四五”重大工程為牽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以產業鏈供應鏈升級優化商品服務供給﹔抓住數字化等新循環要素,延長循環鏈條、提升循環效率……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完整內需體系加快構建。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動力——

  位於G60高速旁的上海臨港鬆江科技城內,南潯(鬆江)人才科創中心的兩棟大廈引人注目。2020年啟用以來,這塊“飛地”已成為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融入長三角的前沿陣地。

  入駐南潯(鬆江)人才科創中心的譜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測試和檢測設備研制。“既可以獲得上海的人才和科研資源,也能享受南潯等地的產業支持政策,未來計劃在南潯拿地建廠。”企業創始人陳兵說。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產業飛地”“科創飛地”等持續升級,促進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動,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活力。

  通過深化改革,打通阻礙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將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帶來一個經濟體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居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專章首位。

  2023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說,持續深化改革,將為暢通國內大循環釋放持久動能。要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在關鍵性制度改革設計上更加有所作為。

  提升可靠性:補短板強弱項守牢安全底線

  7月3日,伴隨一輛純電動轎車緩緩駛下廣汽埃安生產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邁上2000萬輛大關。

  2020年9月,生產累計突破500萬輛,2022年2月突破1000萬輛,1年零5個月后,實現第二個1000萬輛——疫情3年,經歷停產風波、遭遇芯片供應瓶頸,在全球汽車產業陷入增長困境下,中國新能源汽車逆勢上揚。今年上半年,我國成為全球汽車第一出口大國。1至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6.9%和39.2%,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29.5%。

  新能源汽車國內國際市場雙增長背后,是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突破,產業基礎不斷夯實。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常說兩個必保,一個是糧食飯碗中國必須端牢,再一個制造業必須筑牢。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必須靠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不能‘一招鮮吃遍天’,缺了哪一項國際市場都保不了我們。”

  從供給側發力,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和問題,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增強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

  突破大循環卡點,著力消除瓶頸制約,將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對於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更是如此。

  我國已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問題依然存在。

  “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今年以來,無論是全國兩會參加團組審議討論,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還是到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發布,我國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外媒評價說,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這是中國謀求更大程度技術獨立的重要一步。

  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不斷夯實科技基礎能力﹔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揭榜挂帥”等市場化機制……

  隻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中國加快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大合力。

  提升大循環韌性,補短板強弱項,切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2021年,我第一次參加論壇閉門會時,會場上50%的廠商是我們的客戶﹔去年則是70%。這次閉門會我又算了一下,是100%。”7月在上海舉行的2023中國汽車論壇上,國產車規級AI芯片廠商地平線創始人余凱感慨良多,“這個進步是實實在在的!”

  從50%到100%,正是產業鏈不斷走向自主可控的生動縮影。

  產業基礎能力——2019年7月底,這個新概念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

  時隔一個月,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今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研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問題。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說,下一步,要在補短板、鍛長板這兩個方面集中發力。補短板,緊緊圍繞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鍛長板,緊緊圍繞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提高產業鏈核心能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增強產業鏈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中國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最關鍵的“勝負手”。

  夯實大循環支撐,確保戰略性資源穩定供應,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河北省張北縣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現場,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風機緩緩轉動。

  “這一示范工程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系統、智能輸電於一體,破解了大規模新能源集中並網、集成應用的難題。”國網冀北張家口風光儲輸新能源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的建成投用,保障了源源不斷的綠電穩穩當當“送”出去。

  能源是基礎性產業,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作為世界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如何有效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始終是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

  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明確提出要立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先立后破、通盤謀劃。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同時堅持立足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強調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在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中,提升保障能力。

  這是中國能源結構的重大變化——截至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佔我國總裝機的48.8%。

  發揮好煤炭“壓艙石”作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1至8月,全國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4%、2.1%、5.7%,夯實能源安全保障基本盤。

  強化糧食安全保障,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加強種子安全保障﹔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這為國內大循環順暢提供了堅強保障。

  暢通雙循環:在高水平開放中贏得主動權

  9月13日,設計最高時速350公裡的雅萬高鐵不久將正式商業運營的消息在印尼發布,備受各界關注。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也是中國同地區國家共商共建共享、攜手邁向現代化的范例。

  放眼神州大地,以沿海、京滬等“八縱”通道和陸橋、沿江等“八橫”通道為主干、城際鐵路為補充的高速鐵路網,串點成線、連線成網,構筑國內大循環交通血脈﹔走向全球市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先進高鐵技術體系,中國高鐵成為拉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

  立足自身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

  6月27日,位於天津的空中客車亞洲唯一民用飛機總裝線向匈牙利威茲航空交付1架A321neo飛機。這是中國總裝的空客飛機首次銷往歐洲。

  “中國經濟穩步恢復的背景下,空中客車亞洲總裝線的總裝能力不斷提升,為國際民航市場注入新動能。”空中客車天津飛機交付中心總經理施倫普說。今年4月,該公司宣布在天津建設第二條生產線,以拓展A320系列飛機產能。

  一架空客飛機從落筆藍圖到翱翔藍天,其間經歷諸多生產環節:機頭和前機身段在法國聖納澤爾,中央翼盒在法國南特,發動機吊架在法國圖盧茲,中后機身段則在德國漢堡,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分別在德國施塔德和西班牙赫塔菲,最后的總裝交付則在中國天津。

  經濟全球化下,中國為全球企業提供廣闊市場前景,並以其穩定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成為國際大循環重要支撐。

  “如果說以前在國際、國內市場兩個引力之間,國際市場引力會更大,那麼隨著外需與內需此消彼長,國內市場吸引力明顯提升。這為整合國際生產要素、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合作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王一鳴說。

  第三屆消博會,匯聚3300多個優質消費品牌參展﹔第133屆廣交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參會﹔第六屆進博會企業商業展簽約面積已超36萬平方米,簽約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數量已超去年……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將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說。

  今年以來,面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和個別國家強行推動“脫鉤”“斷鏈”,我國外貿進出口頂住壓力,量穩質升。前8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過27萬億元,規模仍處歷史同期高位。

  “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佔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佔比達52.9%,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電工器材出口同比分別增長50.1%、28%、18.6%”……今年前8個月的這些數據,不僅是我國外貿活力與韌性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經風雨、見世面,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的體現。

  在開放發展中把握戰略主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新建儲能超級工廠﹔總投資10億歐元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合肥﹔聯合利華旗下高端衣物洗護品牌在天津港保稅區設立亞洲研發中心……

  或布局“未來賽道”,或融入開放創新生態,盡管受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低迷及去年高基數影響,今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有所下降,但外資積極融入中國經濟大循環的勢頭強勁。今年1至8月中國新設外資企業超過3.3萬家,同比大幅增長33%,顯示外商投資中國信心不減。

  法國《觀點》周刊網站評價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其在許多領域無可匹敵的供應鏈,以及穩定的長期發展目標,將讓中國繼續保持吸引力。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期間深刻指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將長久不變,永遠不會自己關上開放的大門。一切願意與我們合作共贏的國家,我們都願意與他們相向而行,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中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7月11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們主動作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積極主動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

  出台措施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增至11個……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到規則、規制、管理和標准等制度型開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中國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內羅畢時間凌晨1點,肯尼亞花農在農場剪下第一支玫瑰。一小時后,玫瑰在奈瓦沙湖畔裝車﹔下午3點,搭乘航班飛向8700公裡外的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北京時間第二天清晨,依然鮮艷欲滴的玫瑰,通過海關“綠色通道”進入湖南高橋大市場,並從這裡發往中國各地。

  一朵玫瑰的歷程,正是共建“一帶一路”、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的生動縮影。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開創著高質量發展的合作新前景——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蓋83%的建交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7萬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暢通國際經濟循環血脈,開創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著力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在更高層次上相互促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支撐。

  放眼中華大地,加快構建的新發展格局,激蕩中國式現代化宏闊進程:

  從東北平原到長江沿線,從黃河流域到華南大地,區域發展大戰略宛若星辰,交相呼應﹔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龍頭崛起﹔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探路先行……

  一個個開放的前沿,一片片崛起的高地,串聯起國內大循環的經絡,澎湃著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脈搏。

  乘長風,破萬裡浪——

  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掌舵領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中國經濟巨輪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壯闊前程。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張旭東、安蓓、陳煒偉、張辛欣、申鋮、潘潔)

(責編:周睿、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