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 和諧共生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曹睿潼攝
陝西省商洛市小嶺鎮金米村木耳田裡的小氣候監測站。本報記者 朱金宜攝
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美麗中國”版選取浙江、廣東、陝西的生態文明實踐,講述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故事。
浙江安吉——
深耕十八載,山村有巨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安吉縣余村,首次提出這一科學論斷。18年來,這一理念從願景到行動、從自發到自覺,改變了浙江,指引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
站在如入雲端的山頂觀景台俯瞰,三面青峰包裹的余村,臥伏在一條帶魚狀的山坳裡,猶如一葉扁舟行駛在碧波萬頃的竹海中。
走進村內,隻見清澈的水、清新的藍、怡人的綠、醉人的美,參天古樹掩映著高低錯落的典雅別墅,古色古香的曲廊亭榭銜山抱水相互對映,翩翩起舞的白鷺與細香縷縷的荷花情趣橫溢。
今年7月,匈牙利約翰·馮·諾伊曼大學歐亞中心主任霍爾瓦特·樂文特,利用參加在余村舉行的第二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湖州論壇暨國際研討會的間隙進行考察,他不放過余村的一草一木、一房一亭,時而舉目仰望,時而凝神貫注,時而用手機與遠隔萬裡的同行在視頻裡交流一番,時而又在筆記本上寫個不停,熱情的余村人看后不解:老外這是怎麼了?翻譯說,他在用自己的方法“讀”余村。
與霍爾瓦特·樂文特一樣,參會的180位中外專家不放過會議間隙的寶貴時光,他們有的在千年銀杏樹下追尋密碼,有的在千年古剎門前探古尋幽,有的在如詩如畫的荷塘邊拍照不停,有的在燈火演繹的燈光秀裡欣賞夜余村銀河落九天、詩落雲水間的神韻。礦山遺址公園裡有對當年山崩地裂的遙想,飛檐翹角的銀杏亭裡有熱烈討論的場景,琉璃瓦廊頂的清風廊裡有盡情暢想的鏡頭,六角形結構的感恩亭裡飛出爽朗的笑聲……
湖州師范學院的師生們長年在余村開展現場教學,尤其是在該校就讀的近百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對余村就像著了迷一樣,該校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所院校和機構經常在余村開展國際交流,來余村的外國朋友川流不息。全國人大代表、余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幽默地說,余村就像是“聯合國”,現在有16名外國留學生在村裡創業。
山區,往往是貧困與落后的代名詞,發展面臨著“老大難”的問題,但山區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生態屏障、水源保護地等,地位十分重要,作用無可替代。
走進“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安吉,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景美、業興、民富、縣強的圖畫:詩裡竹海,畫裡風光,來到村中,田園有趣,生活有戲。更令人欣喜的是,農業與文旅業、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互融合,農民與市民、外地游客與原籍居民相處融洽。
樹有根,水有源。表象的背后,是安吉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找准“山的價值”,用好“綠的優勢”,打好生態牌、鄉村牌、文旅牌、新經濟牌的努力,最終使山有新青春,水有新顏值,業有新質量,縣有新氣質。
榜樣是最好的教科書,典型是鮮活的價值觀。
湖州師范學院將安吉樣本放在山區世界和山區中國的背景下考量,組織政治學、經濟學等專家教授,深入安吉調查研究,出版《安吉發展報告》,2020年報告是對2005-2020年安吉縣踐行“兩山”理念15年的總結,2021年報告關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2022年報告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正在編撰的2023年報告是有關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的安吉實踐。
每年來安吉考察的各地黨政考察團有2000多批次,《安吉發展報告》是各地考察團必帶走的“教科書”。
18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安吉實現了美麗蝶變,展望未來,美麗安吉仍將繼續向前。
廣東東莞——
筑生態屏障,促綠色發展
初到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醞釀著一場雨的潮濕空氣裹挾著林木的氣息扑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被城鎮所包圍,是名副其實的城市之肺。站在公園的山門處向下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鎮中高低錯落的建筑。
在上山途中,筆者見到,男女老少三三兩兩走在一起,享受城市生活中的愜意。在這裡,城市、人類與森林親密無間。
作為一片城市森林,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東莞市重要的生態屏障,也肩負著助力東莞綠色發展的重要使命。
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園每年都會舉辦多場植樹造林活動,踐行生態碳補償理念。
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坐擁東莞市內最大、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森林覆蓋率超過92%。深入山林,我們看到了小白鷺、白胸翡翠等諸多鳥類,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棲息於濕地與林木中,自由自在、活潑可人。
近年來,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園區在建設必要的旅游配套設施時,盡可能減少對森林原有生態的破壞。
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堅持生態與文化互促共融的發展道路。早在2002年,公園就同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合作興建了古樹博物館,為游客提供古樹鑒賞等科普活動。
陝西商洛——
摸清小氣候,增綠又添金
溫度19.4℃、負氧離子含量4025個/立方厘米——走進秦嶺南麓的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溪鳴山澗,綠樹蔥蘢,電子顯示屏上的數據直觀顯示出這裡涼爽宜人、空氣清新的夏日生態。
“景區內的溫濕度和負氧離子濃度都能做到實時顯示。”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4月,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兩個大氣負氧離子監測站投入運行。
負氧離子監測站,只是秦嶺生態監測的其中一環。在牛背梁山腳和月亮埡處的多要素自動氣象觀測站,為摸清秦嶺局部小氣候提供了更多支持。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水平和垂直方向顯著的氣候差異與復雜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多樣的生態環境。要想摸清秦嶺不同點位的氣候環境,精密觀測必不可少。
2022年11月,中國氣象局宣布在商洛市設立秦嶺國家氣候觀象台,主站設在位於秦嶺腹地的商洛市柞水縣,通過一站多址的方式,組成秦嶺生態氣候系統多圈層觀測站網。
在商洛市氣象局生態監測服務中心,記者看到,衡量植物生態效益的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指標顯示,商洛地區NPP由2000年的471.83克·碳/平方米,上升至2021年的606.74克·碳/平方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得到提升。
據了解,為加強秦嶺國家氣候觀象台能力建設,商洛市氣象部門已建立起秦嶺生態監測基礎數據庫,開發出生態監測服務大數據平台,搭建衛星遙感、無人機、雷達和地面生態觀測相結合的監測網絡。
好氣候、好生態孕育特色農產品。初到商洛市小嶺鎮金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列列地栽、塔栽的木耳菌棒,向著秦嶺山腳下延伸。
“我們村可是柞水縣木耳專業村裡的排頭兵!”說起“小木耳帶動大產業”的故事,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自豪地說。他告訴記者,近年來,金米村通過發展木耳產業走上了致富路。2022年,金米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7萬元,年種植木耳500萬袋。
木耳增產增收,需要“天公作美”。15℃到25℃左右的氣溫、適宜的濕度,都是木耳生長的必要條件。柞水縣氣象局在金米村的農田裡布設了木耳小氣候監測站,在木耳生長期內,連續觀測採集溫度濕度、風向風速、日照等數據,科學指導木耳種植,提高木耳品質。
“氣象部門提供的預報信息對我們選擇木耳種植、採摘與晾晒的時機很有幫助。”李正森認為,從“看天臉色”到“知天而作”,木耳豐收有了更多保障。柞水縣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農服務專家還會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送去定制化的田間管理建議,減少因天氣原因造成的損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