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加強中醫藥文化翻譯與傳播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3年07月30日09:0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中醫藥在國際上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但如何持續提高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挑戰還有不少。比如,中醫藥文化翻譯水平有待提升,一些翻譯沒有准確傳達出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和實質,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尚未建立,跨文化交流障礙重重。

中醫藥文化要更深入地走向世界,作為通識教育的翻譯人才培養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需要既具備中醫藥文化知識、又能做好翻譯與傳播的復合型人才。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應注重不同文化的互通和不同專業的融合,隻懂中醫藥文化和中醫學而不懂中西文化的異同和翻譯學,難以擔起中醫藥文化翻譯和國際傳播的使命。也隻有具備更多的復合型翻譯人才,才能更好地向全世界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目前,我國中醫藥翻譯人才嚴重不足,總體質量也有待提高。相關翻譯人員大多是外語專業背景,國學基礎和中醫藥知識的專業素養較為薄弱,因為缺少對中國文化“道”“器”的系統把握,很難領會中醫藥文化的精髓。除中醫藥外語翻譯人才缺乏外,能熟練用外語溝通中醫針灸推拿、中醫診療以及中醫藥相關法律法規的復合型人才也比較緊缺。從平台和機制來看,中醫藥翻譯培訓平台較少,更缺少專門的翻譯職業培訓,也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持。而且,適合中醫藥翻譯的培訓機構和課程都很少,尚未形成中醫藥文化翻譯的學術氛圍。此外,中醫藥翻譯還存在校、企脫節現象。高校翻譯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與醫療機構和相關企業的實際需要脫節,用人單位和高校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合作,致使很多翻譯專業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實際的翻譯工作。一些中醫藥高校外語專業並沒有突出中醫藥的翻譯特色,大部分仍是單一的外語教學加上一些翻譯課程。因此,當前的困境是:一方面缺乏兼具中醫藥文化知識的高校翻譯教師,另一方面缺乏跨學科融合、交流的學科意識。

加強中醫藥文化翻譯與傳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加大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前提。堅持多學科融合,培養既懂中醫藥學、中醫文化學,又懂西方文化、翻譯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我們在課程設置、師資建設等方面做出調整,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提升和完善培養方案。

首先要解決中醫藥翻譯理論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傳統翻譯理論注重文本,很少考慮讀者反應與接受效果,譯文往往晦澀難懂﹔文化派翻譯理論則強調語境和讀者,提倡改寫,難免造成信息的扭曲和流失。有鑒於此,翻譯理論界需要根據中醫藥文化的特殊規律,建構一套既重視文本又考慮交際效果的翻譯理論體系。同時,理論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造就合格的人才。中醫藥文化翻譯需要譯者具備一定的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踐,這樣才能更准確地掌握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內涵。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高校、醫院和專家們通力協作,即翻譯理論專家在條件允許時也能到臨床一線見習。

其次,還要解決中醫藥文化翻譯標准混亂問題。目前的困境集中表現為術語翻譯標准不統一,音譯、意譯,直譯、創譯比較混雜,難以形成有效的概念體系和知識體系﹔術語之間欠缺系統性,致使中醫藥體系所依據的理論系統被遮蔽或扭曲﹔文本翻譯方面則欠缺語篇意識,缺少有效的銜接和連貫,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有效地表現中醫藥文化的系統特征。有鑒於此,建議研制統一規范的中醫藥翻譯標准體系。

此外,還要解決中醫藥文化翻譯校企脫節的問題。中醫藥文化翻譯與傳播復合型人才培養,離不開中醫藥文化翻譯實踐與產、學、研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政府、高校、中醫藥外貿企業、中醫藥涉外機構等應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翻譯和傳播人才的培養。教育部門和中醫藥管理部門可以支持和推動相關高校與中醫藥企業、涉外機構合作,共同搭建中醫藥翻譯實踐基地和平台,將翻譯教學從校內延伸到校外,讓具備一定中醫藥文化知識的翻譯類學生,尤其是碩士生和博士生在實踐中成長成才。

(作者:李孝英,系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趙彥春,系上海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