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文物醫院”、圖書館“上新”

2023年06月19日09:2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6月18日上午,位於廣東省博物館的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省立中山圖書館主題館相繼舉行揭牌儀式和開館儀式。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D區功能提升工程(即主題館)是列入《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文化建設重點工程。

其中,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將作為省級綜合性文物保護技術服務與科學研究中心,立足廣東、輻射灣區、面向全國,打造華南地區最先進的綜合性“文物醫院”。

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通過改擴建項目工程和功能提升工程對館舍進行裝修改造,圍繞“智慧、人文、時尚、休閑”的主題圖書館建設規劃,館方將為廣大讀者提供全民科學素養、藝術素養、非遺文化等主題服務。

為文物“保駕護航”

走進位於廣東省博物館西廣場一樓的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隻見一條長走廊的兩側,排列著各個門類的文物實驗室,透過沿途的超大玻璃窗,能清楚地看到每個實驗室內文保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

“我們這次實驗室的設計與以往相比,更加通透,就是希望未來公眾可以像參觀展覽一樣來觀看我們的文物修復過程,達到公眾科普宣傳的目的。”廣東省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主任、研究員張歡說。

走進古鐘表修復室,廣東省博物館無機組修復師秦臻正在對館藏的一件廣鐘進行琺琅修復,另一側的修復師則正在操作儀器,對廣鐘的每個零部件進行三維數據掃描。

隔壁的書畫修復室內,修復人員正在對古籍、字畫進行修復。廣東省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研究館員李濤一邊操作,一邊為學生仔細講解每個步驟。

在器物修復室,廣東省博物館無機組修復師、副研究員劉曉清向記者展示一台分光測色儀。據介紹,這類設備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廣東省博物館則利用這類設備研發了一套文物保護修復補配色的專利技術,通過在廣州的中山紀念堂、澳門聖若瑟修道院等文化遺產中的調查研究和技術驗証,証實這套技術可彌補傳統人工配色的不足。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廣東省博物館建館伊始,就引進化學和生物專業本科畢業生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1973—1975年,先后設立文物保護實驗室、文物修復室和文物書畫修復裝裱室。2009年,整合重組為新部門“文物保護修復科技中心”,2021年更名為“文物保護科技中心”。

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是由此次新建成的3600平方米實驗室和廣東省博物館原有的1500平方米實驗室整合而成,總面積達5100平方米。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表示,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投入使用后,將重點關注嶺南特色文物的保護修復和科學研究工作,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洋出水文物、革命文物、海防文物、中西文化交流文物等,以及嶺南濕熱環境下文物預防性保護。

打造全新閱讀體驗

再增1.2萬平方米新館舍,配置20000多種專題圖書、4000種中文期刊,設置閱覽坐席近500個……在建館110周年暨主題館開館儀式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題館揭開神秘面紗。

創設於1912年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前身是明代羊城勝跡“南園”,后為清代廣雅書局藏書樓。百年文化地標此次“上新”備受關注。

主題館共有三層,設美好生活館、科普主題館、信息素養空間、藝術主題館等特色區域。步入其中,敞亮的空間、溫馨的擺設、合理的布局、貼心的服務,令人倍感舒適。

其中,科普主題館建筑面積近300平方米,所藏文獻主要為科幻文學、動物植物、數理化生、宇宙星空、醫學健康、航空航天等。按照空間布局設計,科普主題館打造了“知識長廊”“科技體驗”“交流分享”三個功能區。“科技體驗”功能區專門配備了VR設備,讀者可通過提前預約到館使用,也可辦理借還手續將VR設備借回家。

科普主題館空間還延伸至東大堂,為讀者帶來更多科普主題活動。“粵科普·創未來”嘉年華暨第十六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優秀作品展即將在館內開展,包含作品展覽、高峰論壇、科普講座、創作分享、科技體驗等系列活動。

主題館舉辦的展覽也十分吸睛,在“輝映嶺南——百年廣東學人圖文展”現場,廣州市民林女士在觀展后選擇在影音區觀看學者的紀錄片,她透露,這次展覽所展出的廣東學人中,有一部分是她“老師的老師”,讓她倍感親切。

同時,她也是省立中山圖書館的老讀者,“1986年文明路總館建成時,我和小學同學結伴參加了建館儀式,現在一切越來越好了,很感慨”。

南方日報記者 黃堃媛 見習記者 戴雪晴

(責編:朴馨語、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