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興“喚醒”古村,春陽台開啟鄉村振興“塱頭模式”

廣州市花都區塱頭村,一座全新的多功能藝術文化中心——春陽台“落地生根”,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作為廣州市花都區塱頭鄉村振興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春陽台由唯品會與當地政府攜手眾多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打造而成。在業內看來,春陽台是通過文化振興“喚醒”古村落的一次全新嘗試,也有望開啟鄉村振興的“塱頭模式”。
春陽台。唯品會供圖
古村裡的文化盛宴
塱頭村始建於元末,定型於明清,擁有目前珠三角大規模保護尺度完好、極具嶺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詩禮傳家、崇文重教是塱頭村歷代傳承的良好家風。歷史上,塱頭村人才輩出,有“科甲村”的美譽。“初試啼聲”的春陽台,正為這座曾書聲琅琅的古村打造一場新的文化盛宴。
春陽台坐落在塱頭古村東南角的天然荷塘中,總建筑面積達8602平米,由建筑師張永和設計,唯品會投資建設。該建筑採用紅瓦、青磚和素混凝土為材,以塱頭古村梳式街巷為靈感設計步道,並在屋頂建有25個荷塘,融合嶺南風貌、鄉村特色和現代氣息於一體。
據介紹,春陽台的名字源自嶺南大儒陳獻章的書舍,其中設有文博展館、藏書樓、善本室、閱覽室、劇場與藝博活化等多樣空間,為村落多元文化活動提供全新場所。
藏書樓是春陽台的文化高地,內有兩層書樓及錯落其間的回廊,開架陳列著近三萬冊圖書,包括文瀾閣《四庫全書》珍本、崇寧萬壽大藏經本、宋版書頁、中世紀羊皮紙手抄本、歐洲“搖籃本”等中西方文化典籍。此外,藏書樓附設公共閱覽室與深夜閱覽室,並辟有善本室,用於古籍珍本的收藏與研讀。
“與道大適——中國讀書人的安身與立命”是春陽台的開幕特展,也是常設展覽。這是一個藝術性文化觀念展,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傳統社會的讀書人——士,關心他們如何活著、活得好、活出意義。展覽帶來了六十五件珍貴文物,如曾國藩、林則徐、陳獻章、翁同龢、駱秉章、張謇等歷史名人的墨跡與信札,引起業內關注。
探索鄉村振興“塱頭模式”
與無數村落一樣,隨著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逐年加劇,塱頭村也面臨著人口空心化的困境,勞動力和人才短缺、村民增收困難等問題日益凸顯。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2021年9月,唯品會與廣州市花都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塱頭鄉村振興項目正式啟動。
文化是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智慧源泉和內在動力。唯品會在塱頭村以文化復興為切入點,通過公益性投入,探索鄉村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可持續模式。據了解,塱頭鄉村振興項目總投入超過2億元,項目的全部收入將用於回饋村民及鄉村振興事業發展,帶動村民持續增收。
“由鄉村振興而至古村活化,借古村活化而融合共生。”據介紹,當前塱頭鄉村振興項目的整體規劃基本成型,除了春陽台藝文中心,古村展覽、高端民宿、露營營地等核心業態也在穩步推進,市場運營全面啟動,著力打造文化振興新典范與鄉村振興新地標。
廣東省唯品會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沈旻表示,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振興,對人的喚醒和賦能,要實現人的發展。塱頭鄉村振興項目的目標就是要將人才和利潤都留在鄉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新塱人’加入進來,投身到村庄的建設與發展中。”(寧玉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