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國潮”興傳承行,非遺文化煥發新光彩

潮汕英歌舞今年為何“火出圈”?

2023年01月28日08:36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有勁,看得熱血沸騰!”“這才是年味兒!”

兔年春節假期,如同平地一聲驚雷,英歌舞伴隨著其恢弘的鼓點“空降”網絡平台。數億次的視頻點擊量,讓這一潮汕地區特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真正“火”到了大江南北。更有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專程來到潮汕,隻為一睹英歌舞現場風採。

重回街頭和人們視線的英歌舞,在獲得了巨大流量和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大家的思考:英歌舞為何能在春節檔眾多非遺民俗中“火出圈”?非遺如何活化創新才能贏得更多年輕人喜歡?

又炫又燃!表演震撼人心

英歌舞究竟有多火?春節前,一段潮汕青年街頭跳英歌舞慶新年的視頻率先走紅網絡。據不完全統計,原視頻點擊量將近兩億。春節期間,與英歌相關的話題和視頻“霸屏”各大社交平台,普寧英歌更是登上了央視熒幕,年僅5歲半的英歌舞表演者“小時遷”刷屏網絡,圈粉無數。

英歌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著名舞蹈家賈作光曾盛贊英歌“舞出了中華民族之魂”。不少網友表示,雖然此前並未了解英歌,但依然能被視頻中英歌舞表演所呈現的力量震撼。“又炫又燃”“廣東傳統文化氛圍真濃厚”“華夏文明要大力鼓勵和傳承啊”“下次春節想去潮汕地區了,不為別的,隻想看英歌舞”等評論,反映出廣大網友對英歌舞的喜愛。

廣東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李宏新認為,英歌舞線上線下“火出圈”與近些年力倡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舉措密不可分,同時也受益於主流媒體的積極宣傳。“疫情之后,社會急需一場有著陽剛向上廣場藝術式的‘大鬧熱’來抒發,而英歌舞傳遞出的驅邪辟害、保家衛國的內涵和激昂氣勢,以及震撼場面都貼合此時此景,讓不少首次見到的網友大開眼界。”

令旗迎風獵獵,鼓點嘭嘭作響,“英歌槌”在手中揮舞,臉涂油彩扮成英雄好漢的青年表演者雙手持槌,在昂揚激進的鑼鼓聲中變換隊形動作,大踏步而來……這是英歌的表演現場,也是不少潮汕男兒英雄夢的開端。韓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柳劍文表示,英歌舞得到如此多的青睞,與其蘊含的英雄氣分不開。

“英歌舞角色取材於《水滸傳》梁山好漢英雄人物,表演時,隊員們邊跳邊舞,動作粗獷豪放,再加上整齊雄渾的吶喊,聲威震撼,氣壯山河,充滿男子陽剛氣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嶺南文化學者黃劍豐說,英歌舞演繹的是“敢於拼搏、勇往直前”的開拓進取精神,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都能感覺到其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連接現代審美 “非遺”吐露芬芳

“這個臉譜要在眼、鼻、口的著色勾形上下功夫,把蛇的形象凸顯出來,讓觀眾一眼就看出是英歌中的‘時遷’……”大年初二凌晨三點多,普寧南山英歌隊的化妝間分外熱鬧,100多名英歌表演者陸續完成臉譜和服飾的裝扮,為天亮即將開演的普寧英歌大巡游做足准備。

當天上午,普寧各村落英歌隊將《水滸傳》梁山好漢奇謀勇武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伴隨精致的臉譜、服飾和有序變換的隊形,一幅幅形象鮮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英雄好漢圖成為“看點”。

據不完全統計,普寧共有近100支英歌隊。其中,南山英歌作為快板英歌的代表,是普寧英歌中最聞名遐邇的一支。67歲的陳來發是普寧英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18歲就加入普寧南山村的少年英歌隊練習,后來成為南山英歌隊長兼教練,至今已近50年。

據陳來發介紹,臉譜、服飾、隊形是演繹潮汕英歌故事情節和描繪人物個性的藝術精髓。經過300多年的發展,現潮汕各村落英歌的服飾、臉譜、隊形各有創新。如今,英歌服飾在遵循各路武俠形象的基礎上,已結合不同場景光線多樣化進行材質改造,為觀眾帶來更多視覺效果。在臉譜方面,在汲取戲劇臉譜長處的基礎上,英歌結合自身藝術重點在臉譜眼、鼻、口的著色勾形上反映不同英雄形象,創作出許多體現英雄共性,又突出不同英雄個性特征的英歌臉譜。

這些年來,陳來發致力於南山英歌傳承與創新,讓南山英歌走向了更大更廣的舞台。例如,在南山英歌隊的臉譜中,“燕青”“阮小七”臉譜上的燕子和青蛙經過創新后,色彩搭配也更為豐富,人物形象清晰可辨。在隊形方面,陳來發在英歌的表演隊伍形式上大膽創新,調整之后的南山英歌,頻頻在各種大型表演與賽事中亮相,獲得多個榮譽和獎項,傳統英歌煥發出新的光彩。

“作為非遺,老祖宗傳下來的藝術精髓是不能改的。但那些美中不足的要改,英歌的氣勢和觀賞性還可以再提高。傳統英歌應該在繼承好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呈現出時代感。”陳來發如是說。

培養年輕受眾 “國潮”借助新媒體“出圈”

非遺活化需要扎根基層與群眾,與當下生活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非遺活化不能光靠少數的非遺傳承人,還要有足夠多的關注者和愛好者。隻有讓年輕人了解、接受和喜愛,非遺才能經受時間考驗。事實上,英歌舞作為潮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在近年來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創作題材,已具備一定的年輕受眾基礎。

2019年9月,首部以英歌舞為主題的電影《英歌魂》登陸全國院線,影片將炫酷的街舞技巧與傳統英歌舞元素巧妙融合,讓大眾重新認識英歌舞。舞蹈明星的加持吸引了更多年輕受眾目光。2020年4月,廣東潮籍青年朱曉鵬以英歌舞為題材創作的手繪動畫《英歌》先導片在網上獲得超10萬點擊量,勾起了不少潮人鄉愁,也讓英歌舞的魅力再次得以展現。

“英歌舞有一樣保持生命力的制勝法寶,就是其舞蹈表現充滿年輕活力,這也是我覺得英歌舞能吸引年輕人的原因。”朱曉鵬認為,我國對非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重視有目共睹,越來越多人努力挖掘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價值,不少“國潮”借助新媒體技術出圈,這是值得參考借鑒的,接下來他將繼續完善作品,更好地呈現英歌文化。

國際潮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潮學研究》主編林倫倫教授認為,一個非遺項目的保育和傳承,需要依靠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指導、非遺傳承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還有社會的助力推動。民間非遺項目要持久傳承,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非遺隻有進入學校、進入操場、登上舞台,讓青少年喜歡,傳承才有希望。”

普寧南山英歌隊5歲半的隊員陳楷銘因扮演英歌舞“時遷”的角色在網絡走紅,讓人看到英歌文化的傳承。近年來,通過開展線上授課、編排成歌曲及舞劇、進社區開展活動、與防詐騙等內容結合拍攝宣傳片等,英歌舞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韓山師范學院更是將英歌舞作為體育學院專業課,並出版《英歌舞教程》。不僅是在大學校園裡,在小學和幼兒園,各色少年英歌隊也紛紛設立,值得一提的是,汕頭市濠江區珠浦社區還成立有女子英歌隊。英歌舞的傳承形式逐漸豐富起來,掌握英歌表演技藝的人逐年增多,表演水平也讓人贊賞。黃劍豐建議,保障英歌舞訓練常態化,另外可結合英歌舞的實際,面向青少年和青壯年群體傳授英歌舞,教學相長,強化青少年、青壯年的體魄。

南方日報記者 余丹 張冰純 李雨蔚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