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2023年01月25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新型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如今,我國多地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農民群眾鐘愛的精神家園,培育著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編  者

浙江溫州市甌海區源口村打造藝術空間——

鄉村美起來,村民富起來

本報記者  竇  皓

“現在大家可‘潮’了,沒事會去村裡看看藝術展。”節日氛圍日益濃厚,在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源口村,村民林建光期待著藝術展又有新內容。至今,他還記得第一次展覽時的場景:“原本破舊的農貿市場,搖身一變成了藝術館,村民紛紛趕過去,就圖湊個熱鬧。”

澤雅鎮歷史悠久,至今保留著不少明清時的古建民居。源口村依山傍水,村民世代傳承古法造紙技藝,其中,依勢而建的四連碓造紙作坊聲名遠揚。“四連碓造紙作坊,就是龍溪藝術館的原型。”館長沈中杰說。

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外牆、大氣簡約的灰色門面、精巧別致的水池……光是龍溪藝術館的建筑本身,就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此外,從不斷更新的展品到落地窗與室外連廊,再到遠處的流水、樹木,溪水、建筑與藝術實現了融合互動,給人很好的參觀體驗。

遠遠望去,呈狹長狀的藝術館坐落於龍溪景觀帶上,東側是青碧的溪水,西側是筆直的馬路。馬路的另一側,路邊依然保留著村民的房子、商鋪以及叫賣的流動攤販,滿滿的煙火氣。

穿過馬路,不遠處便是林建光的家。藝術館的修建,給他的農家樂帶來了不少年輕客人。“總有種親切的感覺。”看著家門口的藝術館,林建光說,“村民不僅可以免費游覽,更重要的是,展區還擺放著當地非遺傳承人的作品,喚起了大家對手藝的記憶。”

“藝術館進入鄉村,要與地域人文以及居民活動聯動。”沈中杰說,“我們通過布局水碓、紙槽、煙囪和腌塘等造紙文化元素,讓更多人了解當地文化。”

如今,1000多平方米的場地由北向南形成了展廳、觀景台、研學室、咖啡廳等5個形態各異的空間,不定期開展藝術展覽、文化講座及非遺研學等活動。

林建光家裡的農家樂生意也日漸紅火,他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下一步,他還計劃帶著兒子同藝術館進行合作,擴建農家樂的同時,開設能與藝術館風格相似的民宿和咖啡館。

“藝術潛移默化改變了鄉村的樣貌和村民的生活。”沈中杰打算帶領團隊對沿街14家門房進行重新設計,打造藝術街區。

農舍變民宿、荒地變公園、廢舊廠房變藝術館……在溫州甌海,越來越多的鄉村公共空間因為文化藝術的注入而煥發了新的生機,讓鄉村美起來、村民富起來。

江西弋陽縣湖塘村建設紅色文化空間——

賡續紅色血脈,創造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鄭海鷗

青山綠水間,瀝青路蜿蜒,一幢幢白牆黛瓦的贛派民房冒出炊煙陣陣,一張張大大的福字烘托出濃濃的年味兒。

路邊,《可愛的中國》牆繪、紅色標語等十分別致,方志敏故居、邵家禮堂、漆工鎮暴動紀念館等遍布其中。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鄉——江西省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一個幾乎家家有烈士的村庄。

方志敏故居坐落在湖塘村的中央,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庭院裡特別種植了方志敏生前鐘愛的鬆、柏、竹、梅。

故居室內,陳列著方志敏家人生前用過的各類生活、生產物品和方志敏青少年時期的照片及相關物品,基本保持著故居的原貌,體現了革命者的朴實無華、簡單純粹,展現著方志敏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歷程、家庭環境,以及“兩條半槍鬧革命”和方志敏革命根據地斗爭史。

開門、清掃、巡護、落鎖……25年前,方志敏堂侄方榮梁接過看護故居的工作。如果參觀人數多,年已64歲的他還擔當臨時解說員,“身為英雄后人,能做這件事,很榮幸、很自豪。”

80后柴小鋒是故居講解員,也是烈士后人,她表達活潑、生動深入的講解常常引來陣陣掌聲。村裡老人小孩都喜歡過來聽她講故事,“我覺得,隻有讓鄉親們、親人們認可,才能感染更多人。”柴小鋒說,她為此走訪了許多專家、先烈的親人和村裡長輩,積累了豐富素材。

以方志敏故居為中心點,湖塘村建起方志敏文化公園、“為了可愛的中國”主題廣場、青年讀書走廊、青年驛站、方志敏足跡園等公共文化空間。“漫步其中,可閱讀紅色書籍,可聆聽先烈故事,還可參與主題培訓,我們以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讓人們能更全面、深入地領略革命文化。”湖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方珰說。

村禮堂裡,人聲鼎沸。2016年,湖塘村村民自發成立了農民話劇團,以方志敏的事跡為藍本,自編、自導、自演話劇《信仰》,定期演出,人氣很高。方珰說:“我們鼓勵和支持話劇團、讀書會等開展話劇演出、經典誦讀等活動,引導后人賡續紅色血脈,不斷團結奮斗。”

“‘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如今,村裡文化氛圍更濃了,村民精神面貌更好了。”說這話時,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方珰臉上。

河南孟州市莫溝村老苗書館——

閱讀融入生活,窯洞重獲新生

本報記者  朱佩嫻

來到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鎮莫溝村,順著村北一處土坡下去,一座古朴而氣派的建筑映入眼帘,村民們都叫它老苗書館。

假期,來老苗書館的孩子們多了起來,小一點的孩子在看繪本,稍大一點的孩子捧著名著在讀,村裡孩子們的日子過得充實而有趣。

莫溝村位於太行山前丘陵向黃河平原過渡地區,村民挖建窯洞,依溝而居。20世紀80年代開始,村民們逐漸搬離溝底,溝下的窯洞慢慢荒廢。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廢棄的窯洞得到整修,打造出一批特色民宿和民俗館。老苗書館就是整修而來,由8孔窯洞組成,洞口呈半橢圓狀,一孔門楣上刻著“耕讀傳家”四個大字。順著洞口入內,便覺豁然開朗,幾個寬敞明亮的大書屋交錯相連,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籍,書架旁則擺放著舒適的桌椅。

“這個院子是一戶苗姓人家在很早之前修建的,所以現在取名‘老苗書館’。”51歲的苗樹生是書館的第一任館長,他介紹,老苗書館佔地4000余平方米,藏書5萬多冊,設有韓愈書屋、成人閱覽室、少兒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多個功能區,圖書涵蓋黨建、科技、教育、文學、少兒、種植、養殖等多個種類。自2016年建成以來,書館24小時開放,沒有借閱門檻,甚至不上鎖,一到節假日幾乎坐滿了人。

“開始我還怕孩子來這裡靜不下心,后來發現多慮了,這裡的閱讀氛圍非常好,有時候到了飯點,孩子都不願意回家。”村民劉女士說。

老苗書館不單能看書,還是村民們聯絡感情的場所。“半山腰的窯洞冬暖夏涼,很多村民夏天會來休息室納涼,和熟人聊聊家常,有啥難題一起說說,不一會兒就能商量出解決辦法。這就是書本外的智慧。”苗樹生說。

莫溝村農家書屋工作人員還成立了一支志願服務隊,為游客生動講述莫溝村的歷史故事。返鄉大學生也在這裡成立輔導小組,為放寒暑假的學生義務輔導作業。

苗樹生說:“老苗書館讓讀書真正地融入村民生活,現在,鑽研技術、看書的鄉親多了,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多了一股精氣神。”

廣東中山市左步村農家書屋——

田野之間閱讀,親近人文自然

本報記者  程遠州

“到了到了,好漂亮的書屋!”遠遠望見左步書屋,姜雲升8歲的女兒在車裡歡呼起來。大片稻田旁,幾間綠色玻璃書房矗立在草地上,四周古樹掩映,一派清新的鄉野風情。

這是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左步村的農家書屋,正值假期,游客絡繹不絕。

“這是村裡的‘網紅景點’,很多游客慕名而來。”左步村黨支部書記林慶標說,充滿現代感的左步書屋為村子帶來了一抹新意。

書屋管理者徐家杰是左步村的一名95后。“2019年建設書屋之初,村裡正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我就有了建個共享書屋的想法,讓大家體驗在田野間閱讀的樂趣。”徐家杰說。

說干就干,在村裡的支持下,不到3個月,稻田邊便矗立起一座玻璃書屋。徐家杰說,希望讀者抬頭便能看見大片田野,讓閱讀與自然融合、與生活相擁。

走進書屋,原木色的書架錯落有致,近5000冊圖書分類擺放。讀者憑窗而坐,喝一杯茶,看一本書,便是一次閑適的鄉村文旅體驗。徐家杰還將書屋旁的12畝稻田租下,開展農耕文化體驗等多種活動。

近兩年,書屋的面積還在擴大,新開的閱覽室承接了鎮政府的“四點半課堂”,每天放學后,孩子們可以到書屋做作業,有志願者負責照料。

左步書屋不僅向公眾提供免費的借閱服務,還借助市、鎮兩級文化部門以及社會團體的力量,開展各種公共閱讀服務。

“中山紀念圖書館在這裡設置了流動圖書點,送來了2000多冊有關黨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書籍,與全市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徐家杰說。

“假期每天有上萬人來村裡,鄉村文旅又火熱起來,書屋也將越辦越好。”徐家杰很有信心。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