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徐政和院士談一流工學院建設:

學生“接單”企業課題 科研下沉產業一線

2022年08月15日10:41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我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最大的動機,就是在這所年輕高校建成與世界接軌的一流工學院。建院以來,我們作出了許多嘗試,走出不少新路子。”8月14日,在廣州參加第十四屆全球華人化工學者研討會的南科大工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政和接受記者專訪,圍繞工科高等教育模式創新等話題分享觀點,並透露了個人科研的最新進展。

談工科教育:建立以項目為牽引的人才培養模式

記者:您是南科大工學院的創院院長。南科大工學院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有許多創新,目前取得了哪些經驗?

徐政和:建成與世界接軌的一流工學院,是我到南科大工作的初心和最大的動機。國際上工科高等教育超過八成都採用學部模式,也就是將所有的工科專業都集中在工學院。南科大同樣選擇這條路徑,工學院的專業設置涵蓋了電子與電氣、材料、環境、海洋、力學與航空航天、機械與能源、計算機、微電子、系統設計與智能制造、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個學科門類。

這種模式促進了多學科的融合,在南科大工學院,師生做每個項目都能找到對應的學科,各個學科可以協同進行研究,有效地打破學科間的壁壘。

南科大工學院的另一大創新,是與行業領銜的高科技企業保持緊密的合作。做科學研究尤其是工程科學的研究,不能隻以發論文為目的,而是要以為社會服務為基礎。我們鼓勵教師和學生與行業龍頭企業對接,在生產的第一線開展研發與學習。目前,工學院已經與多家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

記者: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對於教學科研有哪些促進作用?

徐政和:在工學領域,高校與企業的對接融合,能夠促進多方共贏。

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眾多,企業重視自主創新,與高校開展聯合攻關有助於快速破解難題,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競爭力,這是諸多企業選擇與南科大工學院建立聯合實驗室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企業在工學院設立獎學金,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了解企業、行業,通過與企業聯合研發為未來發展物色和儲備人才。

而在學生教育方面,我們採取以項目為牽引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學生們“認領”一個課題或項目,要獨立完成從知識學習到團隊組建、技術攻關與落地等全過程創新鏈,與企業的密切合作使得我們提出的科研項目能夠貼近生產一線。例如,工學院學生大四畢業綜合設計便是由企業提出課題,由不同專業的教師、學生和企業技術人員聯合組成研發團隊“揭榜、接單”,完成畢業設計的過程便是解決企業一個具體技術難題或產品開發的過程。

談科研方向:回收退役動力電池等於開採“城市礦山”

記者:您個人目前的研究聚焦於哪些領域?

徐政和:我目前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技術、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發以及工業廢水處理的電驅動吸附技術。

我想重點介紹的是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技術。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預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銷量中新能源汽車佔比將達到30%,到2035年將達到50%。而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壽命一般為3至5年,退役電池回收的問題便由此產生。

從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動力電池回收勢在必行。我常把動力電池回收比作開採“城市礦山”,這是因為動力電池中含有鋰、鈷、鎳、錳、銅等金屬元素,假如不能有效回收利用,它們就會成為城市中的固體廢棄物,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隨著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動力電池中相關材料的回收率可達95%以上,這對於資源高效利用意義重大。

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是一個新興領域,目前該領域國內領先企業主要發源於廣東。由於近兩年我們將迎來第一批動力電池的“退役潮”,因此目前是動力電池回收技術研發與市場發展的最佳窗口期。我也正帶領團隊,與深圳在該領域的新興企業加強合作,預計將於近期成立產業化公司,促進相關技術落地,為能源結構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助力。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