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州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改善融資環境

激勵銀行貸款投放信心

2022年08月09日16:21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金融穩經濟一線行

“我們的醫用X射線防護服經過10年的艱苦研發,測試超過60個成功的材料配方。防護服採用非鉛射線防護材料,可以為廣大的醫護工作者和受檢人員提供安全的防護。”廣州市偉邁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金原指著一件材質奇特的服裝對記者說。

廣州市偉邁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是生產制造X-Ray膠片觀片燈、高清口腔視頻手術燈、射線防護服等醫療設備的實業公司,是廣州市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但對於一家醫療設備公司來說,有著屬於自身的融資之“痛”。

“醫療設備公司研發費用佔比較高,要持續投入。”胡金原表示。他以公司的產品舉例,一件醫用防護服,需要經歷功能驗証、模具制作、獲得市場准入等流程,基本投入在100萬元左右,臨床試驗則需投入200萬元到1000萬元不等,這擠佔了公司的大量資金。由於疫情原因,行業整體資金周轉變慢,再投入研發與日常運轉的資金需求讓公司的流動性顯得“捉襟見肘”。

類似偉邁醫療的企業在傳統的貸款機制下,難以獲得融資支持。“盡管有幾十項知識產權,但並沒有合理的評估機制。即使授權銀行查信用,也不容易審批下來。”胡金原表示。

但胡金原近日經歷了一筆“無感”貸款:“遞交材料后,200萬元的資金很快就批下來了,全過程感覺很順利,沒有需要額外的材料和流程。”

融資環境的改善得益於廣州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2020年5月,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出台《廣州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管理辦法》。根據該機制管理辦法,廣州市財政每年在廣州市金融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不超過2億元專項額度,對合作銀行發放的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符合條件的普惠信用貸款在發生風險損失時,給予最高50%的風險補償。

有了風險補償機制的“撐腰”和“壯膽”,銀行也就願貸、敢貸了。“長期以來,普惠客戶群體經營不穩定、抗風險能力低的特點,以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銀行對普惠金融信貸風險格外關注,對信用貸款投放特別謹慎。”建設銀行廣州分行普惠金融業務部負責人表示。建設銀行是該機制開展以來申報首批補償的合作機構之一,在普惠金融業務部負責人看來,該機制有效應對了普惠金融信貸風險,很好地激勵了金融機構加大信用貸款投放的信心,同時有效提振了小微企業發展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在該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普惠金融信貸業務快速發展。根據建設銀行廣州分行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末,該行普惠貸款余額超800億元。其中,普惠信用貸款余額101億元,政策推出后至今累計投放超400億元,年均增速達59%,比政策實施前提升了15個百分點。“可見,該政策的實施落地,為銀行加大普惠金融信用貸款投放打下了‘強心針’,同時發揮了融資風險分擔作用。”

建設銀行廣州分行認為,“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下的貸款業務使企業融資成本降低。“當前年利率4.2%,對比同期同類企業的貸款利率,融資成本降低40%。按貸款額度300萬元計算,納入該機制的小微企業客戶,每年可以節省融資成本8萬元,有效緩解融資貴問題。”

作為該機制的受托管理機構,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承擔風險補償機制日常管理服務職責,保障機制持續、有效運行。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子昱表示,截至目前,普惠機制已先后遴選兩批共22家合作銀行,累計實現普惠信用貸款投放金額超過849.4億元、35萬筆,共惠及廣州地區小微市場主體超過11.6萬戶,戶均貸款金額55.8萬元,加權平均利率約為5.18%,有效引導合作銀行機構加大對廣州普惠小微貸款的支持。

記者手記

以風險共擔增加“敢貸”的底氣

我國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穩就業的主力支撐,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長期以來,橫亙在中小微企業面前的融資難題,症結包括了信息不對稱以及金融企業的畏難情緒。向小微企業貸款,銀行因有相對較高的不良風險,這使得銀行信貸難以真正滲透到中小微企業中。

根據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模式,廣州市財政每年在廣州市金融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不超過2億元專項經費,對合作銀行發放的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符合條件的普惠信用貸款在發生風險損失時,給予最高50%的風險補償。

單戶授信不超過1000萬元、針對小微企業貸款以及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的經營性貸款、貸款合同中明確該筆貸款屬於無抵押、無質押、無第三方擔保的貸款……可見該藥方直接瞄准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發力,以真金白銀來對症下藥,消除銀行“懼貸”的“后顧之憂”,增加“敢貸”的底氣。

該機制本質是多方聯動風險共擔,以補償合作金融機構部分風險損失的模式,進一步增強銀行敢貸、願貸的信心,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意願。唯有多方面協同聯動,才有助於改善當前融資環境,為中小微企業的長遠發展積蓄能量。

南方日報記者 黎華聯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