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話農耕 勞者歌其事

立秋節氣,農民搶抓農時勞作,一派繁忙景象。新華社發
節氣裡的中國
2022年8月7日20點28分57秒,農歷七月初十,立秋。
作為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立”即開始,“秋”乃禾熟,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意義重大。今年是“晚立秋”,讓人們對農業豐收有更多期待。
作為華夏先民的偉大創造,指導農事的重要工具,節氣以“農夫心裡似湯煮”的農業生產為中心,而非以“王子公孫把扇搖”的閑適生活為中心。農諺有雲:“七月立秋樣樣收,六月立秋樣樣丟” “早立秋,滿山丟”“早立秋,灰溜溜”。因為如果農歷七月“晚立秋”,不管夏收作物還是秋收作物,都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熱量,長勢好、產量高﹔而如果是農歷六月“早立秋”,天氣很快轉涼,作物生長時間和熱量不充足,長勢受影響,產量跟不上。品讀這些農諺,可以體味其中飽含的中華農耕文明“順天時、講地利、重人和”的大智慧。
烈日酷暑,汗滴禾下,農事尤其辛苦,正應了《春秋公羊傳》中的名句——“勞者歌其事”“秋后一伏”,對誰來說都難熬,但對農民和農業來說卻十分寶貴。立秋是秋季的開端,意味著庄稼開始結果孕籽,從南方到北方,立秋前后是“雙搶”大忙季節。從拖拉機到無人機,雖然越來越多現代工具取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力,但四季流轉不會變,這方水土不會變,現代農業生產仍浸潤著農業生產者的無數汗水和心血,仍然暗合著春種秋收的自然規律。在迫切需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當下,我們更要在立秋之際,表達對辛勤耕耘在農業戰線的萬千勞動者的敬意和禮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傳統農事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生產規律、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具有科學的內涵和豐富的文化價值。認識立秋,感受立秋,體驗立秋,就是觸摸農耕文明的根須,從生生不息、春華秋實的文化之根獲取永不枯竭的動力。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十分重視立秋,因為這是通往金黃豐收季節的開端。從立秋開始,“秋處白秋寒霜降”,從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中秋節,每一個節氣節慶,都承載著“共說此年豐”“糧穩天下安”的美好希冀,都是穿越時空貫通古今、對中華農耕文明和勞動人民的一曲贊歌。
立秋難見秋 暑熱仍未消
昨天20時28分57秒,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夜晚觀天時,市民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
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
一般來說,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統計顯示,江南、華南以及川渝地區常年立秋期間高溫日數在4天以上,重慶、江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區可達7天以上。
不過,從立秋開始,天氣還是會漸漸涼下來。中國天氣網1991年至2020年的氣象盤點大數據顯示,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全國平均氣溫開始從逐步升高轉為下降。從我國常年夏秋季各節氣平均氣溫演變圖上可以看到,立夏到大暑氣溫一路升高,大暑達到頂峰,立秋時節的全國平均氣溫迅速從大暑的22.4℃降到21.2℃,跌到夏至前的水平,之后,全國大部日漸涼爽。
具體到廣州,立秋距離氣象意義上的入秋還比較遠。“氣候季節劃分”規定,入秋要滿足連續五天的滑動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小於22℃。立秋時節廣州的常年平均氣溫較小暑和大暑時節下降0.2℃,但仍達28.7℃,常年高溫日也還有3.3天。在廣州,立秋節氣仍是貨真價實的酷暑時節。
若以氣溫法來劃分季節,廣州多年平均入秋的日期為11月9日,最近4年(2018至2021年),廣州進入秋季的日期分別是:10月29日,11月6日,10月18日,10月17日。
今年進入立秋節氣后廣州天氣大體上還是很炎熱,其中今天以晴熱為主,天氣仍不穩定,午后部分地區有雷陣雨。8月9日到13日,可能受熱帶氣旋和熱帶輻合帶影響,降雨相對明顯。8月14日后又漸轉晴熱。
夏色收 秋聲動
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事實上,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俗話說:“熱在三伏”,立秋往往還處在中伏,要真正感受到秋高氣爽,我國大多數地區要等到白露前后。“秋后一伏”,這一段時間還是比較“難熬”的,對農民和農業來說也是寶貴的。
俗話說:“晚立秋,熱死牛”。今年是晚立秋,虎年可能會遇見“秋老虎”,怕熱的人自然更喜歡“早立秋,涼颼颼”。
說起立秋養生,民間有“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等習俗。其中,“咬秋”也叫“啃秋”,是指在立秋日多吃西瓜,以求解暑防燥。秋季適宜人體進補,立秋后一段時間內暑氣仍盛,濕度也很大,人們會有悶熱潮濕的感覺,再加上夏季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油膩,宜食清熱健脾、利濕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如銀耳、百合、香蕉、梨等。
王立彬 葉卡斯 朱筱 王玨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