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求是》雜志刊發中共廣東省委署名文章:建設和守護香港供水生命線的光榮團隊

2022年07月01日20:07 | 來源:求是
小字號

原標題:《求是》雜志刊發中共廣東省委署名文章:建設和守護香港供水生命線的光榮團隊

建設和守護香港供水生命線的光榮團隊

中共廣東省委

  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是黨中央為解決香港飲水困難而興建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

  上世紀60年代初期,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心系香港同胞,不懼艱難困苦,僅用短短一年時間就建成這一規模宏大的供水工程,極大緩解了香港用水困難。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和守護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忠於祖國、心系同胞的家國情懷,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的使命擔當,不畏艱苦、甘於付出的奉獻精神,為建設和守護這條香港供水生命線、促進香港繁榮穩定立下不朽功勛。202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不忘初心,為香港建一條供水線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沒水荒……”這首上世紀60年代曾在香港坊間廣為傳唱的歌謠,就是300多萬香港同胞當年缺水的殘酷現實。

  香港三面環海,淡水奇缺,水荒頻現。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久旱無雨,水塘枯竭,香港一度出現嚴重供水危機,港英政府不得不實行限制供水措施。在水荒最嚴重的1963年,港英政府規定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找水挑水成為香港市民的頭等大事,年幼的小孩也加入挑水行列,一些人甚至在山溝的岩縫中挖井取水。受水荒影響,香港經濟社會發展遭受重大打擊,市民苦不堪言。萬般無奈的港英政府通過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合會向內地發出求助信號。

  其實,早在1960年4月,經中央同意,廣東省政府與港英政府就初步達成協議,每年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2270萬立方米,在1963年大旱期間額外增加了317萬立方米,並允許港方派船到珠江口取用淡水,每天再免費供應2萬立方米自來水。然而,船舶取水、行車運水隻能解決燃眉之急,絕非長久之計。

  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的水荒問題?黨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証香港同胞渡過難關”。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建設東深供水工程,引東江水供應香港。為此,國家還特批專款3800萬元,這筆款項已接近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國家計委等部門積極行動,對工程立項、審批及物資設備支援等問題逐一調度落實。

1964年2月20日,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動工。工程建設之初,施工缺乏機械設備,缺少先進技術支撐,主要靠人力完成,萬人建設大軍憑著“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壯志,僅一年時間就完成工程,讓滿載祖國深情厚誼的東江水奔騰入港,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慘痛歷史。圖為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工地。 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1964年2月20日,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動工。工程建設之初,施工缺乏機械設備,缺少先進技術支撐,主要靠人力完成,萬人建設大軍憑著“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壯志,僅一年時間就完成工程,讓滿載祖國深情厚誼的東江水奔騰入港,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慘痛歷史。圖為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工地。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動工興建。整整一年時間裡,中央和廣東省動員各方面力量,保証工程建設。上萬名來自廣東各地的建設者匯聚到石馬河畔,河道邊、山坡旁,工程沿線以往人跡罕至的地方,一時間人頭攢動、熱火朝天。為解決施工機械設備問題,國家組織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百家工廠全力趕制生產供水工程機電設備,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部門優先安排運輸安裝。

  1965年3月1日,滿載祖國深情厚誼的東江水,沿著83公裡新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翻山越嶺,一路歡歌,奔騰入港,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慘痛歷史。截至2022年4月,東深供水工程實現不間斷對港供水達277.5億立方米,相當於1900多個杭州西湖,滿足了香港約80%的淡水需求,為香港繁榮穩定作出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這條用忠誠和大愛筑就的供水線,也被親切地稱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特別問起東江的水質怎麼樣,殷殷關切,溢滿於懷。回顧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歷程,正是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真實寫照。為了讓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矢志不渝、一往無前,將初心和使命書寫在廣袤的大地之上、江河之間。

  家國情深,一江水牽兩地情

  一渠清水,長吟慈母搖籃曲。千秋功業,見証濃濃家國情。東深供水工程啟動建設之時,廣東也在遭受曠日持久的大旱,對香港缺水之苦,建設者們感同身受,一想到數百萬同胞的困難,他們心中就激蕩起濃厚的同胞情誼,鉚足了勁施工建設。

  “當時,我們心中隻有一個目標:盡快讓香港同胞喝上充足的水”。2021年,在“時代楷模”發布儀式上,挂在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領獎代表嘴邊最多的詞語,就是“祖國”和“同胞”。

  廖仲興是原廣東工學院1965屆土木系農田水利專業的一名學生,他參加工程建設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是黨和國家培養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作為首批建設者,今年87歲的王壽永對那段歷史也感懷至深,“當時我們吃住甚至辦公都在臨時搭建起來的工棚裡,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一想到香港同胞能早日喝上東江水,心裡就美滋滋的,渾身的干勁又多了幾分”。

  香港同胞有所求,祖國必有回應。隨著香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供水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此,1974年、1981年、1990年,東深供水工程先后進行三次擴建。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更好改善東江水質,2000年至2003年,工程又進行了一次全面改造,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輸水,改為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從此,對港供水實現了質與量的大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又有上萬名建設者踏上征程,用勤勞和智慧為工程建設貢獻力量,而驅動他們全力以赴的,正是那份忠於祖國、心系同胞的家國情懷。

  為了全面保障對港供水質量,廣東省先后出台了13個法規及文件﹔深圳市成立了東深公安分局,專門負責守護這條生命線﹔工程沿線的一些地方顧“大家”舍“小家”,不惜放棄很多建設項目,為保護水質作出巨大犧牲。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熊振時深有感觸地說:“流入香港的每一滴東江水,都飽含著祖國對香港同胞的深情大愛。”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的壯舉,也深深打動了香港同胞。首期工程建成通水之時,香港民眾奔走相告,各大報刊連日大量報道,由香港攝制的彩色紀錄片《東江之水越山來》在各大影院隆重上映、轟動全港,創下當年最高賣座紀錄。“飲水思源,心懷祖國”,“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香港當時贈送的這兩面錦旗,表達了香港同胞對祖國的無限感激之情。

  今年83歲的許丕新是香港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當他得知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獲得“時代楷模”稱號之后,激動地表示,要和香港僑界一同呼吁將其載入《香港志》,列入大中小學國民教育有關課程,讓香港人永遠不要忘記這一偉大工程和它的建設者。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感嘆:“祖國永遠都是香港的靠山,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央都是急港人所急、想港人所想,全力維護和增進香港市民的福祉。東深供水工程建於國家困難時期,與如今的港珠澳大橋共同成為象征香港與祖國血肉相連的偉大工程。歷史告訴我們,有祖國的強大支持,香港無后顧之憂。”

  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這條浩浩蕩蕩的供水線就如同一條紐帶,將中華兒女緊緊地連在一起,彰顯了兩地人民心手相牽、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誼,凝結了香港與祖國甘苦與共、命運相依的血脈親情,深刻証明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靠山,背靠祖國是香港穩定繁榮的最大優勢。

  攻堅克難,鑄就治水奇跡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向西南進入廣東,是離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

  然而,引東江水入港並非易事。按照設計方案,要從東莞橋頭鎮引東江水,利用石馬河道注入深圳水庫,再通過管道送水到香港。工程沿途要翻越6座高山,最大的難點就在於要將水位逐級提高,實現“北水南調”。

  工程建設之初,施工缺乏機械設備,缺少先進技術支撐,主要靠人力完成,要將水位逐級提升,困難可想而知。面對這項艱巨的任務,萬人建設大軍胸懷壯志、義無反顧,“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邁口號響徹雲霄。

  缺乏機械設備,他們就一鍬一筐、肩挑背扛,用人力開山劈嶺、修堤筑壩﹔缺少計算、繪圖等設備,他們就靠三角板、繪圖儀一點點計算,“施工圖畫一張就往工地送一張”﹔為趕工期,他們常常天剛亮就起床,簡單吃個早飯便投入工作,有時幾天幾夜都沒怎麼睡覺……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是離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1965年建成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實現了引東江水入港的壯舉,為香港源源不斷送去淡水。為保障入港水量水質,東江上游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顧“大家”舍“小家”,封山育林,涵養水源,保護水質。圖為位於廣東河源的東江上游水源保護地。 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是離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1965年建成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實現了引東江水入港的壯舉,為香港源源不斷送去淡水。為保障入港水量水質,東江上游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顧“大家”舍“小家”,封山育林,涵養水源,保護水質。圖為位於廣東河源的東江上游水源保護地。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就這樣,建設者們硬生生往前闖,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了6座攔河壩、8級抽水泵站、17座大型閘門,將東江水從海拔2米提升至46米,造就了一項經典工程,在南粵大地上譜寫出一曲蕩氣回腸的治水之歌。

  如果說首期工程更多考驗的是建設者們的決心和意志,那麼此后的擴建、提升、優化、守護,更考驗著中國的科技實力和攻堅能力。幾十年來,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不斷在關鍵技術、重大難題上攻城拔寨、取得突破,有力保障了工程順利建設和安全、高效運行。

  徐葉琴有32年時間參與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他見証了許多激動人心的時刻。2000年8月,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鳴炮開戰。徐葉琴對此描述道:這是一項實現對港供水水量水質全面提升的計劃,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專用輸水工程,需要繞開人口、設施密集地區,跨越沿途復雜的地質結構,技術要求高,工程難度非常大。

  面對艱巨復雜任務,7000多名建設者迎難而上,他們遇山建隧、平地搭渠,攻克了“頭頂水庫”、“腳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復雜難題,戰勝了無數壁壘,一舉創造了多項工程世界紀錄,這項工程也入選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即使是看似輕鬆的日常守護工作,背后也隱藏著巨大工藝難題。由於東深供水工程採用了很多國際先進的進口設備,使得檢修成為難題。粵海水務公司維修部的孫思廣和他所在的檢修團隊刻苦鑽研,歷時15年摸索出一套檢修工藝。這套“獨門絕技”最終被國外原廠專家認可,成為同類大型水泵檢修的標准工藝。

  回顧半個多世紀的對港供水史,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勇於擔當、全力以赴,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礡力量,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新征程上,中華民族正朝氣蓬勃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工程建設者群體身上那份愚公移山的實干精神、“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必將為我們在新時代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注入強大力量。

  甘於付出,勇擔時代使命

  梧桐山翠影綽綽,東湖公園綠意盎然。漫步今天的東深供水工程,令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

  然而把時間撥回58年前,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面對的卻是簡陋的物質條件和嚴峻的環境挑戰。王壽永回憶,“工地隻能提供簡易搭建的臨時工棚給我們居住,被褥、蚊帳、繪圖板、繪圖儀等都是自己帶過去”。那時候的工地上,蚊子、蒼蠅、蛇、老鼠都是常見的。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英勇的東深供水人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設中。原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的王書銓被抽調參與東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設時隻有28歲,他所在的旗嶺閘壩工地非常荒涼,吃住都在油毛氈搭的工棚裡,工作時間大部分是24小時三班倒,根本顧不上家,也無法照顧年幼生病的孩子。剛與戀人確定關系的方潔儀,由於工期緊,兩人整整一年沒有見過一次面、通過一次信。盡管如此,她仍然認為這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東深供水工程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無怨無悔!”

  幾代東深供水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出一大批矢志進取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工程建設中,還有人付出了寶貴生命。1964年11月3日,強台風突襲,原廣東工學院大四學生羅家強在施工中不慎從近7米高閘墩工作橋上跌落,生命永遠定格在23歲,把青春歲月最重要的那篇論文,寫在了東深供水的偉大工程上。1993年3月的一天,在深圳水庫通往香港的一處山體施工時,持續工作了20多個小時的“牛叔”張國華突發腦溢血不幸離世,時年57歲。被大家親切地叫作“珪叔”的李玉珪,2000年退休后返聘擔任改造工程的設計總工程師,2011年7月的一天,因過度勞累突發心梗,倒在了調研途中,時年69歲……

  一條生命線,幾代家國情。在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中,有太多令人感動的人和事。

  年過八旬的黃惠棠,將自己的大半生奉獻給了東深供水工程。他1964年參加了首期工程建設,並全程參與了東深供水工程一至三期擴建工程建設和管理。在經年累月的守護中,黃惠棠一家人與東深供水工程結下了深厚情緣——他的兩個兒子在參加工作時都選擇了東深供水工程,大兒媳也是東深供水人。在對港供水生命線上,像這樣的父子兵、夫妻檔還有很多。他們德業相繼,精神相傳,拳拳赤子,家國情深。

  東深供水工程是艱苦奮斗凝練的產物,是卓絕磨礪出來的精品。為了這一偉大工程,一代代平凡又不凡的建設者、守護者,把無私奉獻當作人生的主色調,勇於挑重擔、啃硬骨頭,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樹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飲水思源,共筑更好明天

  “清清的東江水,日夜向南流,流進深圳,流進、流進了港九,流進我的家門口。東江的水啊,東江的水,你是祖國引去的泉,你是同胞釀成的美酒,一醉幾千秋……”

  一曲《多情東江水》,隨著奔涌的東江一路傳唱、久久回蕩。東深供水工程建成至今,經歷了許多變與不變。它變得規模更大、更現代、更可靠﹔而不變的,是祖國對香港同胞的關愛,是日夜奔向香港的一江清水。這座凝結著黨和國家深情關懷,由一代又一代東深供水人用心血和汗水鑄就、維護的偉大工程,屹立在南粵大地,持續守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為改善和保障東深供水水質,廣東省於1998年建成當時全球最大的源水預處理工程——東深供水源水生物硝化工程,設計日處理規模達400萬噸。圖為位於深圳水庫上的東深供水源水生物處理工程全貌。 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為改善和保障東深供水水質,廣東省於1998年建成當時全球最大的源水預處理工程——東深供水源水生物硝化工程,設計日處理規模達400萬噸。圖為位於深圳水庫上的東深供水源水生物處理工程全貌。廣東省水利廳供圖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作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決策,國家批復同意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不遠的將來,西江水和東江水將比翼齊飛,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供水安全提供雙重保障和戰略支撐,成為推動大灣區騰飛的“雙引擎”。撫今追昔,徐葉琴感慨地說:“東江水不僅有清澈的過去,更有清甜的未來。”

  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的拼搏奮斗故事,激勵了改革開放先行地區的建設者敢闖敢試、勇立潮頭﹔他們真摯的愛國情懷,感召了廣大香港民眾飲水思源、愛國愛港﹔他們勤勉的接力傳承,凝聚了推動香港繁榮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磅礡力量。

  出生在千禧年的鄭禧年來自香港,從出生到現在,他從沒擔心過“缺水”這件事。5歲那年,他參加了“同根同心”活動,來到廣東河源萬綠湖,知道了供應幾百萬香港市民的用水是從哪裡來的。長大后,他選擇跨過深圳河,在廣東求學工作。經常有同學問,“你為什麼選擇來內地讀大學?”鄭禧年回答,“正如二話不說就奔赴工程前線的前輩們,我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紀,做出了回應時代召喚的選擇”。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祖國內地必將為香港和澳門繁榮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如今,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像鄭禧年一樣選擇來到內地,大灣區也日益成為港澳青年求學、就業和創業的熱土,成為港澳青年深入認識祖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舞台。

  精神的力量總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們敢闖敢拼、奉獻奮斗的精神將不斷激勵我們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有祖國的全力支持,有廣大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香港和澳門一定能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進步,明天一定會更好!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