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河源館藏“恐龍蛋”近20000枚 居全球之冠

2022年06月10日08:34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3年修復11枚“恐龍蛋”

  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修復的“黃氏河源龍”。

  工作人員歷時近3年時間修復的一窩恐龍蛋。

  對整枚“恐龍蛋”切片后,裡面嵌有蛋皮碎片。

  河源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野外保護和搶救性發掘恐龍蛋化石資源。

  一窩出土於河源市區東江斷橋邊、散落的11枚“恐龍蛋”,經過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人員近3年斷斷續續的精雕細琢和完整拼接,日前被成功修復。記者6月9日從河源恐龍博物館獲悉,截至目前,該館館藏的恐龍蛋化石數量已接近2萬枚,館藏“恐龍蛋”數量現高居全球之冠。

  每一枚信息都記錄在案 等待未來破解

  “修復一窩恐龍蛋需要多人參與,最快也要經過數月時間的精雕打磨,慢一些則需要3年才能完成修復。”迄今已從事25年野外調查、化石修復研究工作的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研究部副主任黃志青告訴記者,2019年7月23日,河源一名叫張仰喆的小學生和他母親李小芳在被洪水沖垮的江東新區河紫路東江大橋附近河邊游玩時,意外在岸邊橋基斷裂處裸露的泥土中發現了一枚恐龍蛋,並及時報予河源恐龍博物館。隨后,這窩散碎的恐龍蛋被帶回河源恐龍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恐龍蛋館)。修復工場對其進行了漫長而細致、嚴謹、科學的修復,耗時近3年才於近日完成。

  黃志青說,河源市區河紫路東江斷橋發掘的這窩恐龍蛋之所以要耗時近3年時間,主要是由於當時用挖掘機進行搶救性深挖時,嵌在紅砂岩層的恐龍蛋化石遭到分散碾壓而導致部分蛋體破碎,加上當年修復經費缺乏,館裡精雕打磨“恐龍蛋”的工具欠缺,條件所限,之前工作人員修復工具全靠鐵錘、鋼鑿和高碳鋼剔針,后來改用了地質錘和進口氣動槍,修復條件才相對好些。他表示,修復一窩完整的恐龍蛋需要“精雕細琢”,必須耐心堅持,急躁不得。工作人員要日積月累地拿著氣動槍像牙醫一樣,慢慢讓化石從紅砂岩體中更加精准地露出本來面目,一點點地將恐龍的“歷史信息”剔出來。

  “單單修一枚直徑6厘米左右的圓形蛋化石就需要1個月,6大窩恐龍蛋化石需要館裡3個人耗時4年才修復出來。”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黃華樂告訴記者,修復“恐龍蛋”的每一個階段,需要的都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和科學態度。“多名工作人員耗時近3年,才讓河源市區東江斷橋處的這窩恐龍蛋‘破鏡重圓’”,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感慨地說,河源恐龍博物館如今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資料系統,每一枚恐龍蛋化石的尺寸、重量、地點和層位等信息都清晰記錄在案,像一串串加密符號,等待未來一一破解。

  河源恐龍蛋以數量大類型多而著稱

  “經過科學鑒定,2019年7月在河紫路東江斷橋處出土並修復的一窩11枚恐龍蛋,屬於9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早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告訴記者,經過對恐龍蛋切片鑒定,這窩恐龍蛋屬於石筍蛋類。王強稱,河源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足跡三種恐龍遺跡於一體的產地之一,現已發現的恐龍至少包括5大類群,分別為竊蛋龍類(如著名的黃氏河源龍)、傷齒龍類、暴龍類、甲龍類、巨龍類。

  王強告訴記者,近年來在惠州市區、廣州、佛山、深圳坪山、茂名、南海大瀝、梅縣等地發現和出土了部分恐龍蛋或蛋殼,但這些地方出土的恐龍蛋數量遠不及河源的館藏數量。王強稱,河源恐龍蛋以數量大、類型多樣而著稱,區別於韶關地區南雄盆地主要是恐龍蛋類型不同、恐龍蛋組合不同,兩地產恐龍蛋地層的地質時代也不同﹔而在惠州、梅州、佛山、深圳、茂名等地出土的恐龍蛋類型較為單一,其類型屬於河源最常見的石筍蛋類。王強說,南雄也有石筍蛋類(始興蛋),石筍蛋類最主要的鑒定特征是蛋化石呈圓形、蛋窩中雜亂排列,蛋殼結構緊密,柱狀層可以分為三層,其中柱狀層中上部發育有次生殼單元是其區別於其他類型的主要特征,但南雄的恐龍蛋主要以長形蛋類、棱柱形蛋類、橢圓形蛋類為主。

  “在面積不大的盆地裡,河源出土的恐龍蛋數量大、種類繁多,且從地質時代來看,在我國恐龍蛋化石群資源中佔有上下銜接的地位。”王強告訴記者,和其他地方在細軟土壤中發現的化石不同,河源的恐龍蛋主要發現於粗糙的紅砂岩中。“相較於全國大多數恐龍蛋產地,河源是唯一發現恐龍擁有一個特殊粗糙‘產房’的地方,恐龍的產卵環境比其他地方更為惡劣。”王強說,這就為今后研究河源恐龍生存環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反映出這些恐龍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性。

  “以一窩3層共36枚的竊蛋龍蛋為例,恐龍若一次產2枚蛋需要18天。我們正在從數學和力學的角度去驗証,竊蛋龍類一窩蛋到底需要多久產出的問題。”王強說,目前研究大致可以判定,恐龍產蛋和生活區域是分開的,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的地方“有龍無蛋”或“有蛋無龍”。

  籌備成立華南地區首家恐龍研究院

  “多年以來,尚未在河源近2萬枚恐龍蛋中發現胚胎,需要今后進行細致的科學排查”,王強稱,目前,全球命名的恐龍超過1000種,我國擁有其中300多種恐龍,科研人員今后可以嘗試通過古生物學、岩石學、古地磁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多角度進行綜合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才有助於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問題。

  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告訴記者,河源如今擁有近2萬枚館藏“恐龍蛋”,館藏數量如此巨大,為今后科學研究河源“恐龍蛋”提供了詳實的實物依據。為更好地加強河源恐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及研究,進一步挖掘恐龍文化的開發利用潛力,目前河源恐龍博物館正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計劃同中科院古脊椎所、吉林大學、中山大學等緊密合作,充分發揮河源恐龍的資源優勢,籌備成立以研究恐龍蛋為主的河源恐龍研究院。王強稱,如果河源一旦成功設立恐龍研究院,將是華南地區首家成立的專門研究恐龍化石的科研機構。  杜衍禮稱,這不僅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培養專業科研人才,為華南地區專業研究恐龍化石資源提供技術支撐,而且有利於進一步研究和揭開河源恐龍多樣性的神秘面紗,解開河源恐龍在生物演化的歷史之謎,有利於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讓河源的“恐龍”獨領風騷,唱響世界。(文、圖/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蔣安春)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