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已建成碧道778公裡
海珠濕地碧道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5年來,廣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舉全市之力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深入打贏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彎彎河涌變清,一條條碧道筑起,廣州市納入住建部監管的147條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13個國省考斷面水質由2017年4個未達到考核要求到目前全部達到考核要求,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設碧道778公裡。廣州碧道規劃和實施項目榮獲2021年WLA世界景觀建筑大獎、2021年LILA國際景觀獎。
探索嶺南特色的超大型城市治水思路
2014年1月,廣州在納入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的51條河涌試點設立河長。2016年,全市啟動河長制工作,2017年、2018年,分別在全省率先出台《廣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廣州市湖長制實施方案》,河長制工作升級提檔。
2018~2020年廣州連續3年獲得省河湖長制年度考核“優秀”,2018年、2019年連續2年河長制工作獲得國家督查激勵,白雲區入選2019年全國10個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市縣。2018年入選首批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2021年入選首批國家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天河區民間河長蘇志均當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
廣州市河長制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治水成果主要得益於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嶺南特色的超大型城市治水思路:不清淤、不調水、不建閘、不調蓄、不搞人工化生態修復、不提標污水處理廠處理標准到准Ⅳ類、不在污水處理廠設置初雨處理設施等7種做法。實行12345治水路線:以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的“1套機制”為統領,按照網格化治水和排水單元達標創建的“2套網格”劃分落細作戰單元,深入“3個源頭”治理(源頭減污、源頭截污、源頭雨污分流),全面實施“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水面漂浮物、底泥污染物、河湖障礙物、涉河違法建設)專項行動。
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87.03萬噸/日
強力整治“散亂污”場所。堅持“源頭治理、全面推進、分類處置、分步實施、智慧監管”的工作思路,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約6.3萬個,其中關停取締類約3.8萬個,整合搬遷類約0.2萬個,升級改造類約2.3萬個。創新開展“四洗”清源行動。截至2020年底,累計“洗樓”約172萬余棟,“洗管”約2萬公裡,“洗井”約74.4萬個,“洗河”4209條次,清理河道垃圾雜物約16.79萬噸。
貫徹落實“污澇同治”。開展2.6萬個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和443條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讓污水入廠、清水入河。截至2021年9月底建成區排水單元達標比例達76.99%,合流渠箱改造完成140條。
提升治污能力。2017年至2021年10月,全市新建污水管網19663公裡,是“十二五”的15倍。完成前三批141個城中村截污納管工程,基本完成第四批65個城中村截污納管工程﹔新(擴)建污水處理廠30座(2021年新、擴建3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57.55萬噸/日,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87.03萬噸/日,位居全國第二。
推進源頭雨污分流。開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分批改造合流渠箱,提高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
部署開展“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排水用戶全接管、納污管網全覆蓋、排放污水全進廠”的國內領先的污水治理體系。
廣州力爭2022年建成碧道1000公裡以上
廣州提出按照廣州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的布局,塑造北中南三大碧道生活圈﹔重點突出安全優先、生態優先、骨干優先﹔推進五個融合:碧道+黑臭治理,碧道+文化傳承,碧道+全民活動,碧道+鄉村振興,碧道+產業群落。統籌治水治岸治城,發揮碧道經濟效益,讓群眾共享治水成果。力爭2022年完成三縱三橫骨干網建設、建成碧道1000公裡以上。截至目前,已建設碧道778公裡。
各區已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碧道,如第一條共同締造碧道——鴨洞河碧道,第一條生態修復碧道——海珠濕地碧道,第一條水岸共治碧道——增江碧道,第一條產城融合碧道——蕉門河碧道,第一條鄉村振興碧道——大源支流碧道等。(記者 杜娟 通訊員 趙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