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陳卓銘:構建兒童神經精神疾病防治體系

李語 李申
2021年11月02日16:58 |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小字號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康復醫學博導、教授陳卓銘。人民網 陳文夏攝

  “學齡前兒童主要接觸對象是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提高家長和幼師對神經、精神疾病的認知,構建疾病防治體系,能夠有效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日前,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康復醫學博導、教授陳卓銘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時表示。

  他提到,近幾年,我國兒童健康發展水平總體有所提高,但兒童殘疾率仍不樂觀。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有504萬的殘疾兒童,殘疾率佔比1.6%,佔全國總殘疾人口的6.1%左右,神經、精神疾病導致的殘障人數也有上升的趨勢。

  “神經、精神疾病首先會影響語言,一般10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慢慢學舌。如果孩子兩歲了還不能夠叫‘媽媽’,就可能是語言發育遲緩這一類障礙﹔第二大類障礙是精神發育遲緩,又叫智力障礙,表現為記不住、不認知,或者學單車、學滑板等能力有明顯障礙﹔第三類是自閉症,更廣泛的叫孤獨症譜系障礙,有社交障礙,表現為不學習,不交往,興趣狹隘等等。”陳卓銘說。

  他表示,目前,我國學齡前兒童主要會經歷三個階段:出生在醫院,回歸家庭,上幼兒園。一歲之前,醫院健康檢測、觀察較多,而到了一歲以上,主要依靠家庭觀察。

  “我們所說的神經、精神障礙,很多是在一歲半到三歲期間發現的。”他說,家長建立對疾病的基礎認知很有必要。

  在他看來,可以借助互聯網建立一些篩查小程序、APP,引導家長關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例如,家長需要填寫孩子大概能爬多少級樓梯、講多少個詞,對問題的反應等。

  “這個平台是融合資源的平台。通過家長記錄孩子的異常舉動,平台上的專家能夠及時給予就診建議。在孩子進入幼兒園時,也應該做一個健康體檢,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老師觀察到的異常與家長一致,說明患病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他還認為,幼兒園應該配置一些心理健康人員,或者讓相應的老師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盡早發現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從醫院到家長,再到幼兒園,整個社會就能建立起一個疾病防治體系。此外,最好能增加心理健康科普,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5月25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多建設心理健康科普平台,也會對兒童神經、精神疾病發現大有益處。”陳卓銘說。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