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關注學齡前兒童健康 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李語 李申
2021年11月02日16:51 |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小字號

  廣東省政協委員、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干部保健辦副主任彭雪梅(左一),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辦主任、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項永生(左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康復醫學博導、教授陳卓銘(右二)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人民網 陳文夏攝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學齡前時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然而,孤獨症、多動症、智力障礙、精神發育障礙等許多神經、精神疾病是從幼兒期開始。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殘障率,維護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近日,廣東省政協委員、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干部保健辦副主任彭雪梅,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辦主任、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項永生,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康復醫學博導、教授陳卓銘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就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保障建言獻策。

  兒童心理問題需早發現早干預

  近年來,我國兒童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兒童發育狀況不斷改善。然而,相關統計數據和資料也顯示,我國兒童殘疾率1.6%,佔全國總殘疾人口的6.1%左右,其中,0到14歲的自閉症者可能超過200萬,且呈上升趨勢。

  “我國兒童的心理健康程度並不樂觀。”項永生說,“首先,家長普遍缺乏意識,不知道怎麼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其次,70%以上的少年兒童,沒有到正規的醫院做篩查。去檢查的孩子中,心率異常大概有30%。這些現象是必須正視的。”

  陳卓銘介紹,神經、精神疾病不像身體病變,可以通過身高、體重等條件來判斷。精神疾病往往令家長難以察覺。

  “我們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大約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語言發育遲緩,如果孩子到了2歲還不能張口說話,就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語言障礙﹔另一類是精神發育遲緩,也叫智力障礙,認知水平明顯低於同齡兒童,表現為學不會、不認知﹔第三種是自閉症,廣泛叫做孤獨症譜系障礙,表現為興趣狹隘,不愛說話,或注意力不持久等。”

  正因這類疾病往往不表現於外在,進行身體篩查時,醫院也很難立刻查明。有些病症甚至能夠一直“隱身”到讀書或成人才顯現出來。“神經、精神疾病,越晚越難治,可能伴隨終身,並引發功能性疾病。而如果疾病伴隨終身,花費可想而知是巨大的。所以,必須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項永生說。

  彭雪梅也表示,是否早發現、早干預,對疾病后來的發展影響是完全不同的。“例如,3~6歲是兒童孩子語言發力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存在聽力障礙,就可能直接影響思維語言功能。所以早篩查是很有必要的。類似這樣的症狀表現出來,必須要及時干預治療,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希望。”她說。

  輔助家長及幼師建立基本認知

  與兒童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和幼師。早發現早干預,就要求家長和幼師等群體建立對相關疾病的基本認知,關注並判斷孩子的行為,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陳卓銘提到,一般來說,學齡前兒童分三個階段,分別是出生后在醫院、回到家庭和上幼兒園階段。在后兩個階段中,家長和幼師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起著決定性作用。

  “家長、幼師需要更多付出。但是怎麼付出,也需要專業指導。”彭雪梅提出,可以考慮搭建一個平台,記錄孩子從出生到發育的過程。每幾個月,家長依照平台上的指示或問題,填寫孩子行為反饋,通過平台輸送到醫生手中,進行專業診斷。

  “大多數家長可能意識不到問題,但是專業的醫生可以。如果醫生發現,家長記錄的孩子行為有異常,就可以建議其到正規的專科醫院就診,盡早干預。”彭雪梅說。

  對此,陳卓銘也有類似看法:“現在科技發達了,可以建立一些篩查小程序、APP,讓家長按時填表,比如,孩子大概能夠爬多少級樓梯,大概能講多少個詞,平時跟父母對話的時候是什麼反應、用什麼眼神……這些都是‘早發現’異常行為的關鍵。”

  針對幼兒園的干預行為,則可以根據精神科、心理科等專家的建議,在入學時增加心理健康體檢。“如果老師與家長觀察到的行為異常是一致的,那就更應該重視。需要立刻去權威的醫院診斷,以免延誤或者是誤診。”陳卓銘說。

  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樣重要。幼兒園保健老師甚至普通幼師都需要有這方面的鑒別能力,通過培訓提高保健意識、知識。

  整合資源構建全方位篩查體系

  除了家庭、幼兒園,社會環境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不良食品、不良生活習慣、不健康網絡內容都容易導致孩子身心健康損傷損壞,在這些方面,政府都需要起到主導作用。”項永生說。

  在他看來,政府需要協調整合社會資源和醫療資源,營造重視兒童健康的氛圍。首先,在對醫生的培養方面,要有一定的資源傾斜。

  “目前合格的兒科醫生、康復醫生並不多,社會急需多培養一些合格的專業人員。同時,為何會有孩子缺陷高發病,針對疾病該用何種治療方法等,也需要組織專家進行科技攻關。”他說。

  他還提到,電視、書籍等科普宣傳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健康意識。“小孩子喜歡看視頻,內容生動活潑的同時,應在視頻裡多加一點健康意識、知識宣傳。”

  對此,彭雪梅補充,科普宣傳也需要包含針對家長的培訓。“家長大多靠自覺。我呼吁,在照護、教育幼兒方面,從沖奶、洗換尿片,到觀察孩子行為、情緒,要給家長接受培訓的機會。”

  此外,陳卓銘表示,希望兒童心理健康早期篩查能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政府部門做到平台、信息對接,讓家長、幼兒園清楚整個發育途徑、過程、接觸點是怎樣的。進入幼兒園后,建立一個身心健康檔案,伴隨孩子發育成長,再逐漸構建篩查體系,與醫院連結做篩查、校正。整合資源,全方位保障孩子的成長發展,實實在在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健康。”他說。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