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從游”與“同游”:大學裡追求的師生關系

任羽中
2021年10月24日11:31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小字號
原標題:“從游”與“同游”:大學裡追求的師生關系

  新西蘭教育學者約翰·哈蒂用15年時間對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大規模實証研究。這項涉及約2.4億名學生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師生關系是影響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

  師生關系問題,是教育領域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對這個問題認識得越清楚,我們的校園就會越和諧,師德師風建設就會越有實效,教育也會越成功。

  梅貽琦先生曾用“從游”來形容大學中的師生關系,他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段話本是針對當時“奏技者與看客”式的師生關系所發的議論,是對戰國后期教育名著《學記》中所提的“教學相長”的繼承和發揚,后來常為人所引。

  沒有“導”,何來“隨”?在師生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導”。大魚前導,導的是“為學之方”。“欲成就人才者,不患其稟質之不美,患夫師學之不明也。師學不明,雖有美質,無由成之矣。” 教育者先受教育,在知識迭代更新、信息瞬息萬變的今天,為人師者,如若自身沒有精湛的業務能力,恐怕很難順利前導。也唯有具備勤勉的教學態度、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和科學的教學方法,能適應當前新的工業革命背景下教與學的革命性變化,方能讓從游的學生心悅誠服。

  大魚前導,導的更是“為人之道”。化民成俗,基於學校﹔興賢育德,責在師儒。培養學生,不是流水線大生產。老師不能隻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有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堅守,在傳道授業解惑中體現人生價值。老師要心有大愛,師生關系絕不是“交錢上學,拿錢教書”的關系,要用愛心培養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濡染觀摩,不求而至”是“從游”應該達到的理想效果,這種“不求而成”對教師也有著極高的要求。一要“知”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不盡相同,培養學生就要和種植花木一樣,先認識花木的特點,再區別不同情況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二要“信”學生,信任是教育的起點,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特長,“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欣賞牡丹之時,更要關注牆角頑強生長的苔花,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三要“點”學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重要問題上,老師如果看得准、點得透,及時給學生指點迷津,就是給予了他們希望的支點和生命的明燈。

  在信息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呈指數級增長,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簡單和容易。在許多方面,學生可能已經成為老師的“老師”。在大學師生關系中,“從游”可能會越來越少,“同游”越來越多。

  “同游”,就要求老師有“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胸襟,更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將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當作最大榮耀,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更比一代強當作職業理想。

  著名科學家談家楨先生曾經回憶,20世紀30年代他在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實驗室學習的時候,他的老師曾對他說:“我特別高興看到你超過了我,我還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超過我,也超過你。”這番話對談家楨觸動很大,他成為老師后,也一直不遺余力幫助自己的學生。在摩爾根心裡,師生是平等的。在知識的海洋中,他希望與學生並排遨游。1933年,摩爾根獲得諾貝爾獎,聽聞消息后,他首先奔跑回實驗室,大聲和他的兩個學生說:“這是我們三人共同的獎,這份獎金我們三個人共享!”這份真摯感情讓人動容,也很好地闡釋了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述的師生關系:“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同游”,追求的是師生關系中的“當仁不讓”,是鼓勵學生“愛吾師,更愛真理”。“當仁不讓”出自《論語》。孔子告訴他的弟子:“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能相讓,也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師生關系的新境界。

  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沃爾夫教授,並深受器重。羅蒙諾索夫曾經在德國馬爾寶大學校刊《德國科學》上發表過一篇論文,批駁他的導師沃爾夫教授的一個錯誤論點,而舉薦發表這篇論文的正是沃爾夫本人。沃爾夫說:“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科學見解。”

  我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王力先生也經常鼓勵學生“敢於和老師吵”,認為“墨守師說,學術就沒有發展了”。他的學生董同和向他提出關於古韻脂微分部說的見解,並對他的分部標准提出了修正意見。王力對此大為贊賞,在1958年《漢語史論文集》出版時,他特地將其意見作為附錄,並注明:“董同和的《上古音韻表稿》有一部分脂微分部問題,對我的脂微分部有所闡明、補充、修正。茲附於后,以供參考。”

  一個人在青年時代如果能遇到好老師,那是這個人一生的幸運﹔一個學校如果擁有一批好老師,那就是這個學校最了不起的“資本”。好老師的重要標准,是擁有良好的、和諧的、向上的師生關系。無論是“從游”還是“同游”,都重在為人師者的“導”,在於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解和落實,在於老師和學生在理解、信任、交流、互動中臻至完善。

  (作者系北京大學黨委政研室主任、黨委宣傳部部長)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