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雖清 野泳不可取

水環境逐年改善,珠江水越來越清。
又到炎炎夏日,親水、戲水成為市民消夏的好選擇。記者從水務部門獲悉,近期,廣州多名基層河長在河長管理App上反映,日常巡河途中常見市民下水“野泳”。
水務部門提醒廣大市民,雖然全市水環境不斷變好,珠江水越來越清,但珠江水文復雜、水下環境復雜,珠江野泳仍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易造成溺水事故,切勿私自下水野泳。
近年來,隨著水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麗幸福河湖成為人民美好生活去處,市民親水樂水、參加水上運動的積極性也被喚醒。
近日,廣州多名基層河長在河長管理App上反映,日常巡河途中常見市民下水“野泳”。遇到相關情況時,河長們當即上前勸阻,但“野泳”現象仍時有發生。記者連續多日現場走訪發現,以珠江前航道沙面島親水平台、海印公園親水平台、洲頭咀公園親水平台、員村親水平台、金沙洲彩濱中路親水平台、大學城南亭親水平台等為主的幾個“下水點”附近,是市民的首選“野泳勝地”。
容伯家住黃沙,是一名地道“老廣”,他在採訪中表示,近年隨著珠江水質的不斷改善,讓他比年輕時更想跳進水裡“浸一浸”。與容伯同行的退休教師孫涵曾三次參加橫渡珠江活動,如今的珠江水讓他心安,“就像小時候一樣,天氣一熱,就想投入母親河的懷抱。”
記者了解到,目前,珠江堤防沿線均設置了警示和救生設施,珠江沿線野泳人群較密集的堤防均設置了欄杆,加密了警示設施。在珠江前航道白鵝潭至琶洲大橋兩岸安裝了救生箱,堤防巡查則由專人分段負責。
不過,水務部門提醒廣大市民,珠江的水質雖然愈發向好,也布置了相關安全設施,但珠江水文復雜、水下環境復雜,漩渦密布,流速快、潮差大,珠江野泳仍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易造成溺水事故,市民仍需注意,切勿私自下水野泳。
現場被採訪的兩位市民朋友在接受記者規勸后,均表示以后將選擇正規泳場,並建議有下江游泳意願的年輕人通過正規的、有安全保障的渠道來感受珠江母親河的無窮魅力,如每年官方組織的橫渡珠江活動。
珠江成廣州治水成效“最佳代言人”
珠江是我國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的一條大河,地理位置獨特,水資源豐富,水質條件良好,生物環境多樣化條件優越。
自1999年廣州市委、市政府開展“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工作后,珠江的水質逐年向好。“十三五”以來,廣州市出台大量治水攻堅方案、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舉全市之力深入推進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
特別是2018年以來連下10道市總河長令,錨定目標、明確工作、壓實責任,有效形成了從源頭到末端、從執行到問責、從部門到基層的全流程、全周期治水攻堅統一戰線,實現了上下協同、有序高效、有賞有罰的治水閉環,取得了歷史性治水成效。
珠江兩岸歷來是廣州人引以為傲的羊城客廳,見証了廣州的快速發展,也體現了廣州城市發展理念的變遷,珠江治理是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彰顯廣州治水成效的“最佳代言人”。
近年來,廣州市積極推動實施《廣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最嚴格珠江沿岸非法排污管理制度,不定期對珠江沿岸開展堤防和水質巡查,確保珠江水域不萎縮、功能不衰減、生態不惡化,為系統化推進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182.83公裡珠江堤防達標提升項目已於2020年全面完工,珠江(廣州段)達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標准。2019年至今,珠江鴉崗斷面全面告別劣V類水質,在2018年此處曾是劣V類水體,現已穩定保持在IV類。省考東朗斷面水質2020年達到Ⅲ類。石井河口斷面曾經是氨氮超過20mg/L的“醬油河”,現在水質上升了兩個類別,去年秋天至今,水質均保持在Ⅳ類以上。(文、圖/記者 杜娟 通訊員 趙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