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典型的老城區裡的老社區,老人多,老房子多,老街坊多。”劉奕鵬,原來是西關大屋的社區民警,2003年5月,當時年僅29歲的劉奕鵬,便來到這裡擔任社區民警,一呆就是十個年頭。
針對西關大屋社區“老”字的特點,劉奕鵬經過不懈努力,先后在社區建立健全了人防、技防、宣傳、信息、監督五張治安防范網,有效地增強了社區的治安防控力量,大大提高了社區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詳細]
西關大屋社區轄區內常住人口5567人,實有居住人口8100多,轄區面積雖然隻有0.39平方公裡,卻是集商貿、旅游、娛樂、居民區於一體的復雜型社區。
“這裡是典型的老城區裡的老社區,老人多,老房子多,老街坊多。”劉奕鵬,原來是西關大屋的社區民警,2003年5月,當時年僅29歲的劉奕鵬,便來到這裡擔任社區民警,一呆就是十個年頭。
“1986年時,這裡周圍都很亂,鄰裡之間有點事就吵架。”社區居民陸姨說,自己在這裡生活了三十年,以前連社區民警和街道居委主任是誰都不知道。
[詳細]
曾幾何時,由於種種原因,“西關大屋”一度風光不再,淪為“西關爛屋”。
“因為從經費上投入的話,我們不能和新社區比,而且老社區房屋是連片的,小偷很容易從一個房子走到很遠的房子去。”劉奕鵬說,“我們要靠連片的居民,叫作鄰裡聯防”。
針對西關大屋社區“老”字的特點,劉奕鵬經過不懈努力,先后在社區建立健全了人防、技防、宣傳、信息、監督五張治安防范網,有效地增強了社區的治安防控力量,大大提高了社區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像大喇叭、小哨子、報警器……這都是社區居民耳熟能詳的有力“武器”。“我家當初也裝了防盜報警器,現在還在用。”社區居民王伯說,這個報警器不貴,當時隻要三塊五就能裝一個。隻要花一點錢,作用就很大,一動門它就會響,小偷因為做賊心虛肯定怕了。[詳細]
在西關大屋社區警務室裡,記者看到覆蓋整個社區范圍的52個監控錄像畫面,實時保障著社區居民的治安環境。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高清人像識別系統和身份証採集系統等,這對加大人流量的管控,保障社區平安起到很大的作用。”劉奕鵬介紹說,以前一個老人家坐在巷口的話,一天就能記下所有出入人員,沒有多少生人進入社區。現在很多人進出,所以隻能依靠新的科技,通過這個視頻監控記錄下來,實現社區安全管控。
據了解,西關大屋社區的內街基本呈東西向平行排列,單出入口的“死胡同”有4條,佔內街數量的50%。為了做好這些“死胡同”的防范工作,劉奕鵬首先提出建設電子監控系統控制治安動態的設想。
[詳細]
想起11年前劉奕鵬剛到社區時,王伯說,劉奕鵬很多時間都呆在社區裡,一小時內能夠碰到他幾次。“他有一個優點,凡是見到居民都打招呼和握手。”就是這樣的熱情,劉奕鵬在社區居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奕鵬無疑是把社區民警工作當成自己的一份事業,他一直用心“經營”和照著社區。“做人就要勇於吃虧,才能賺大便宜。”如他所說,要一直堅持“講群眾聽得懂的話,辦群眾得實惠的事,做群眾信得過的人”。
群眾利益無小事。原來住在社區逢源中約53號90歲的蘇婆婆是一個孤寡老人,這些年來,劉奕鵬一直細心照顧她,給她買藥、煲湯,陪她逛公園。在老人的遺書裡,赫然寫著這樣一句話:“劉奕鵬是我這輩子最信任的人……”[詳細]
想2008年10月,劉奕鵬被破格提拔為派出所副所長,分管社區工作,但他仍兼任西關大屋社區民警工作。在他的帶領下,近三年來,社區民警就有3人榮立個人三等功、14人次榮獲廣州市公安局嘉獎。
“我覺得劉奕鵬帶出來的民警都很好,看到了劉警官的影子,繼續將好的作風發揚光大。”陸姨回憶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那時的民警見人就抓,橫行霸道。現在的不一樣,他們平易近人,關心愛護群眾。
“我剛調到社區時,劉奕鵬同志隻對我說了句話,‘小馬,社區工作一切都要圍繞群眾的利益來開展,隻要你心裡裝著他們,其他就靠你自己去琢磨。’”馬順利說,當時他覺得劉奕鵬把社區工作是當作自己事業來做的。[詳細]
一個社區民警的工作,看似簡單而繁瑣,但卻關乎千萬百姓群眾的切身利益。
當記者走進這個聞名已久的幸福社區——西關大屋社區,平日裡,街坊們沒事都喜歡到社區警務室裡坐坐,沒事聊聊家常。居民間的和睦相處,民警的親切問候,環境的舒適安定……這些都讓人感受到整個社區和諧融洽的氛圍。
其實,如劉奕鵬所說,“要想社區群眾所想的問題,為社區群眾解決實在的問題,而最終評價工作是否做得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而不是因為一些數據或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