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序顯示
順序顯示
關注學齡前兒童健康 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彭雪梅:兒童心理問題需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項永生:兒童健康需多方協調共同保障
陳卓銘:構建兒童神經精神疾病防治體系
直播
摘要
彭雪梅:
廣東省政協委員、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干部保健辦副主任
項永生: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辦主任、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陳卓銘:
華僑醫院康復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導
熱點
推薦
“神經、精神疾病,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成長時出現的。例如,近兩年國內外研究報道,兩歲以上的孩子出現聽力障礙的概率逐年增加,原因一部分就在於孩子鼻腔小,感冒發燒可能會引起中耳炎之類的疾病,聽力逐漸降低。”她說。3~6歲是兒童語言發力的關鍵時期,聽力障礙可能影響其思維語言發展。彭雪梅強調,這類疾病必須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同時,彭雪梅還認為,家長、幼兒園老師都需要更多專業知識的培訓,來提高健康意識。對家長的培訓不應該僅限於沖奶、洗換尿片,還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情緒等﹔幼兒園則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配備保健醫生,對心理問題有鑒別能力。
在他看來,我國已經頒布了很多法律法規,大力保障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接下來,還應該注重培養兒科醫生、康復醫生,並盡可能組織更多專家進行科技攻關,找出孩子缺陷高發病的原因、治療方法,並協調整合社會資源、醫療資源,營造重視兒童健康的氛圍。
“同時,由於現在城市和農村醫療資源不均衡,孩子的身心健康差異比較大,整合資源時,還要更注意公平,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也看得起心理疾病。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基金在關注孩子身心健康、提供免費診療,這一點很好。”他說。
他提到,近幾年,我國兒童健康發展水平總體有所提高,但兒童殘疾率仍不樂觀。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有504萬的殘疾兒童,殘疾率佔比1.6%,佔全國總殘疾人口的6.1%左右,神經、精神疾病導致的殘障人數也有上升的趨勢。
在他看來,可以借助互聯網建立一些篩查小程序、APP,引導家長關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例如,家長需要填寫孩子大概能爬多少級樓梯、講多少個詞,對問題的反應等。“這個平台是融合資源的平台。通過家長記錄孩子的異常舉動,平台上的專家能夠及時給予就診建議。在孩子進入幼兒園時,也應該做一個健康體檢,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老師觀察到的異常與家長一致,說明患病的可能性很大。”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