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推动“百千万工程”见成效,21地市亮招

广东各地“新春第一会”释放重要信号

2025年02月17日09:17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蛇年开年以来,从省级部署到地市行动,广东各地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齐心协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其中,“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成为高频词。

2025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广东各地亮出了什么实招?几个重要信号值得关注。

信号一

抓住产业核心根本

连续三年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今年把目光投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驱动力,各地也结合自身情况聚焦“产业”二字。

“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揭阳“新春第一会”用三个“抓”,道出目标和决心。会上,各县(市、区)摆图谱,亮特色,并作现场招商推介,动员全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大市东莞则部署了拼经济、抓产业等重点任务。会上,先进制造业集群、外资外贸、生产性服务业等多个关键词被提及,都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

“下更大力气抓产业、抓招商、抓项目、抓营商环境。”2025年韶关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新一年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特色优势产业都有详细规划,用产业发展让韶关处处都充满无限活力。

茂名同样明确要“抓住产业这个核心根本”。具体来说,即坚持补强做优,立足主导产业招引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链主企业上中下游关联企业落户,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

梅州直截了当提出,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四上”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经济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

与此同时,“三产融合”成为多个地市部署“百千万工程”相关工作的共同点。比如,肇庆明确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夯实底盘、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未来产业培育新苗,城市产业突出产城融合、县城产业突出“一县一园”、镇村产业突出共富增收,协同发力做优做精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活做旺三产。

今年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期中考”之年。不少粤东西北地市将目光投向日益丰沛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抢抓产业机遇。

万绿湖畔的河源提出,围绕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林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推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大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推动绿富美互促共赢、相得益彰。

海洋是阳江的优势所在,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该市“新春第一会”着眼于“绿色”“蓝色”,提出向陆拓展、向海图强、向空挺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促进千亿级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百亿级产业提速改造,进一步构建完善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信号二

做大做强产业平台

产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谈及如何在初见成效之年更好部署“百千万工程”时,“打造平台”成为广东各地共识。

比如,粤菜名城中山表示,将做大做强中山美食预制菜、小榄脆肉鲩、神湾菠萝等十大农业产业平台,大力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打响中山香农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已经成功打造出“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等特色农产品IP的清远,今年将继续抓好“十大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文康旅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发展。

汕头则在平台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夯实县域产业基础,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大平台是有效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只有大平台,才能形成大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进一步来看,产业园区发展是平台建设的关键一环。为了打造更高质量的平台,不少地市瞄准了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建设、培育与改造升级。

比如,云浮将牢牢扭住园区经济、镇域经济、资源经济“三大抓手”,培育壮大“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做深做实乡村产业文章,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加快形成成链成群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州致力于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分类推动市特色标杆工业园区建设、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整治,打造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柱型产业园区。

佛山则坚持“三改联动”更新产业空间,以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区域布局改优、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园区改造,高标准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信号三

抓住改革“牛鼻子”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贯穿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方方面面。全省各地“新春第一会”中,“改革”一词多次出现。

比如,珠海提出深化“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推出一批全国首创、极具特区辨识度的改革举措。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见效。”2月6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强调,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和法治保障水平,加强重点产业链条建设,为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好条件,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要抓住改革‘牛鼻子’”,梅州瞄准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实施自然灾害危险区域建房户避险搬迁工作,推动农村居住与生产分离。

湛江则着眼于干部作风建设,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行动,全面塑强湛江市干部干字当头、务实高效、敢闯敢试的精神特质和作风内核,以过硬作风为加快打造“六个湛江”、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城乡融合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同样意义深远。怎么做?

江门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八镇联动”,抓好风貌提升和绿美生态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汕尾聚焦“全域镇村典型示范”,提出打造更多工作品牌、形成更多工作经验,坚持面子里子、扩容提质、大小产业、植树绿美一起抓,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整体性跃升。

奔向“全域美丽”,潮州提出要深入开展“城乡品质提升年”行动,以“一天当作两天用”的拼劲,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推进,着力建设“最宜居秀美城乡”。

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为,全力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要以热火朝天的干劲、攻坚克难的韧劲、比学赶超的拼劲,奏响区域协调发展强音。南粤大地,活力满满,热气腾腾。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曾良科 邵一弘

(责编:朴馨语、张永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