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珠三角新一年找准定位再挑重担

2025年02月04日07:49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近一个月,珠三角各市陆续召开市委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为新一年高质量发展谋定方向和路径。

2024年,广东GDP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3.5%,彰显经济大省担当。在这之中,珠三角作为广东经济的“压舱石”,经济总量占全省约八成,其发展态势深刻影响着广东乃至全国经济格局。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珠三角如何在新一年找准定位、勇挑重担,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南方日报记者从多市陆续出炉的市委全会报告中,拼出珠三角挑重担、啃硬骨头的“施工图”。

挑最重的担子:立足前沿,融湾共进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列为12项重点工作之首,点名“黄金内湾”做好互促共进这篇大文章。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获立项批复;南沙港150条国际班轮航线通达全球;前海入驻港企数量近万家;河套跨境巴士穿梭深港两地,让“半小时科研圈”成为现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现全域封关运作……肉眼可见的硬件连通,加深加快的要素流通,为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迈入新阶段写下新注脚,共同拼出了“流动的大湾区”的生动图景。

地处与港澳紧密联系的最前沿,珠三角多个地市在市委全会中表达了全面“融湾”、争先敢为的决心和担当。

引擎发力,大平台协同闯关探路——

广州明确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开发开放,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引领共建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深圳提出要建设好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核心引擎之一和极点之一,加快前海、河套、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等平台建设并强化与横琴、南沙对接联动;珠海表态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二阶段开局起步。

极点联动,融湾成为共同发展逻辑——

惠州明确纵深推进融深融湾行动,持续加强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肇庆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向东看、向东赶”、融珠入湾;东莞提出全面深化莞港澳台合作,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佛山力争深化与香港、澳门合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历史上,开放是珠三角刻入“DNA”的鲜明特征,也是之所以能一往无前的战略定力。从我国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区,到新时代的粤港澳的大湾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是我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缩影。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达1.9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驾齐驱,跻身全球湾区第一梯队。2024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大湾区11城已具备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条件,拥有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大体量、高密度、高产出的特征。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迎来发布实施6周年。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里,广珠澳高铁、佛穗莞城际、狮子洋通道、深江高铁等一系列利好大湾区建设的大项目被点名,有望在新一年突飞猛进。

对标湾区所需,珠三角城市锚定各自战略定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助力大湾区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再“进位”。

啃最硬的骨头:稳中求进,经济突围

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长期保持在10%以上,珠三角九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占据广东约八成。如果说广东是全国经济的顶梁柱,那么珠三角则是广东经济的“压舱石”。

细读珠三角各市全会报告,拼经济,是各地市今年要牢牢抓住的主线,以“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为主基调,千方百计深挖产业、投资、消费、外贸等经济增长动能,为全省经济向新向好蓄势蓄能。

经济大市,担大任挑大梁——

广州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广州提出,要全力以赴拼经济,在大抓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招引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和稳外贸稳外资上下功夫见实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年深圳GDP达36801.87亿元,同比增长5.8%。深圳在去年进出口首破4万亿元,时隔9年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深圳谋划,把握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色,让工业和外贸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展现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丰硕成果。

佛山作为经济大市,将全面激发改革动力,更好担负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使命。坚持“两条腿走路”,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工业强市,以产业育新机——

内外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投资与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东莞立下全市经济增长5%的预期目标,奏响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交响曲,力争全年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各30家,“名特优新”400家,“小升规”800家。

惠州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着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拼经济的发展命题下,“消费”成为全会报告的新热词,尤其是首店、首秀和首展等首发经济正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

在第二届全球消费者大会上,全球最大消费私募基金“路威凯腾”成立的新消费基金实现了广州在消费领域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广州正抢抓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机遇,打造国际国内品牌集聚地和孵化地。在广州,2020年至2023年引进首店数量分别为227家、214家、157家、420家,2024年前三季度已累计引进各类首店260家。

接烫手的山芋:区域协同,接招破题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改革开放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到诞生顺德、南海、东莞、中山等广东“四小虎”成为“世界工厂”,再到如今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湾区,珠三角,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发展的先行者,面临更多的历史性、积累性发展问题,也有更大的责任先行先试,为工业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新路子。

2024年,广东成为我国首个经济体量突破14万亿元的大省。相比之下,江苏下辖13个设区市已迈入“城均GDP破万亿”阶段,区域发展更为均衡。而常年来,广东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最大短板,便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如何破题?多个城市已开始探路——

佛山以建设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扭住发现价值、重塑价值这个关键,打造“百千万工程”环两江(西江、北江)示范区。

中山全面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从曾经“手无寸土”,到如今腾出超4.6万亩新空间,中山以一场三年攻坚“硬仗”,为全省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路。今年,中山将更高质量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

惠州加快打造全省县镇村现代化样板。总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的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曾是农田灌溉难、产值低的“老大难”区域,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为全省“百千万工程”打造生动样本。

肇庆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去年,肇庆四会、高要入选全国百强县(区),7镇入选全国千强镇。今年,肇庆将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在已初步形成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及新型储能、电子信息2个500亿级行业集群的基础上,力争2025年GDP冲刺3000亿元大关。

展开中国区域发展版图,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形成东西南北四向牵引的“钻石菱形”格局。

在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呈现出告别“散装”“建群”发展的当下,珠三角都市圈的互动渐入佳境。

珠三角拥有广州、深圳两个GDP近10万亿元的国家级都市圈,经济实力领跑全国。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等跨江跨海大桥群陆续通车,为珠三角都市圈迎来了融合聚变的重大机遇,珠江三角洲的八道入海口从此跨江越海再无碍,未来珠三角九市有望越抱越紧。

城市间积极合作的鲜明信号,同样在珠三角多地市的新一年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

珠海市委全会提出,要在推动珠西一体化发展等重点任务中大胆探索;佛山市委全会明确要深化与香港、澳门合作;《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东莞增强城市综合实力,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站上“十四五”规划收官冲刺战,珠三角九市肩扛双重任务,既对标国际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湾区,也协同粤东粤西粤北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就如一群人赶路,凭借的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靠的是同心协力、抱团发展,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再造新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 刘越亚

统筹:魏楠 何山

(责编:宁玉瑛、张永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