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激活文旅消费热潮
春节假期进入尾声,粤东小城揭阳依然人流如织。“之前只知道汕头和潮州,没想到揭阳也很好玩。”正月初六,来自陕西的游客王先生正与家人一起在揭阳古城的城隍庙参观游览,对当地的非遗文创品与美食印象深刻。
春节期间,广东全省21个城市上演丰富多样的非遗活动,各地市结合“百千万工程”推出系列文旅产品,吸引八方来客。
据广东省文旅厅初步测算,2025年2月3日,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315.4万人次,较去年假期第七日同比增长5.9%(以下均按此可比口径进行同比);纳入监测的14段古驿道沿线重点区域接待游客63.0万人次,同比增长5.8%;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同比增长6.1%;纳入监测的100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39.1万人次,同比增长7.6%;纳入监测的80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接待17.2万人次,同比增长6.4%。
非遗体验吸引客流如潮
正月初二至初七,到访揭阳古城的游客,每天都能与英歌舞、狮舞、舞龙等文化非遗民俗巡游活动不期而遇。初步统计,揭阳古城每天都会迎来十几万人次规模的客流。从中山路到思贤路,从城隍庙到进贤门,美味的南门蚝烙、肉丸,精彩的非遗技艺,丰富的文化表演,摩肩接踵的游客,都让揭阳这座潮汕地区的老城焕发着生机。
正月初二至初六,“广东老字号”中国大酒店化身为传统文化体验乐园,为游客们带来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包括“盆满钵满·金币滚滚”的金币画框、“璀璨螺钿·锦绣迎春”的非遗螺钿胸针,还有手写挥春和新春明信片盖章活动等。
正佳广场的大唐千灯会已连续举办三届,成为羊城的一大春节网红打卡点,带动天河路体育中心商圈人气。正佳广场有关负责人表示,正佳广场的大唐千灯会,正是表达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契合当下人们对祈福祈愿、文化自信的深切追求。
民俗节庆活动年味十足
笔者从省文旅厅了解到,广东各地围绕春节申遗成功和“请到广东过大年”主题活动,推出了文化市集、演出、展览、非遗体验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节日文旅消费选择。
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灯会以盛大主题灯会和非遗展示,每日吸引近3万人次游客入园“睇”灯,带动南沙及周边的酒店、餐饮和景区游客大幅增长。
春节定制版音乐剧《英歌》在广州塔剧场精彩上演,巧妙地将英歌舞、音乐剧、剪影戏、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等融为一体,以“英歌舞+音乐剧”的奇妙组合,打造出现代与传统交织的独特舞台艺术。在潮汕欣赏“英歌舞”表演,成为这个春节假期,年轻游客到“南方小城”深度旅游、体验本地特色的热门选择之一。
据携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广东省汕头、潮州等年味目的地搜索热度涨幅明显。汕头小公园举办的新春文化庙会涵盖非遗手作互动、新春游园、年货大集、民俗巡游、戏台有约、小元宵灯会等活动,深受游客青睐。茂名各地特色年例陆续启动,融入粤西木偶、古法照明火把、南派醒狮、北派舞龙、粤剧等元素,吸引众多省内外朋友参加体验。
外地游客除了看英歌舞,同样喜爱红桃粿等潮汕非遗项目。据潮州当地一些酒店透露,消费者正从传统观光旅游转向深度旅游,有的酒店推出“住宿+红桃粿非遗体验”套餐,高峰时一天有上百位客人体验该项目。
挖掘非遗将掀起新消费
从英歌舞、簪花热、非遗春节,再到李子柒的漆扇制作视频,去年底以来,非遗话题多次冲上热搜,吸引年轻人关注的目光,晋升为商家们的“新宠”元素,推动春节文旅消费市场迎来新一轮的火热。
目前,抖音平台上的#非遗话题累计播放量超317亿次,其中,#非遗美食的话题播放量也已达到31.4亿次,话题仍在不断升温。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陈明教授指出,从“国潮风”到“新中式”,再到如今的非遗文化,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而与前两者不同,非遗并非是一种表面的文化潮流,它历经多年的传承和渗透,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情结,并且与人们的生活高度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不经提起,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广泛享受着非遗带来的益处,比如他们喜欢的螺蛳粉和汉服刺绣工艺。如果能借助媒体和商家的特意宣传,并对其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无疑将掀起新的一轮非遗消费热潮。
陈明还谈到,站在市场角度看,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符合和现象一样,非遗首先必须依托一种为现代人群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才能得以广泛地传播。春节作为一种节日非遗,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文化产品的载体。其次,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非遗与载体之间应该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比如潮汕英歌舞与“中华战舞”、广绣与粤剧服饰、雕版印刷技艺与现代插画等。
此外,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技艺,除了借助产品作为传播载体外,还需要通过品牌化的方式成为一种消费偏好从而转化为一种有价值的消费现象而为大众所关注,比如潮汕牛肉丸非遗制作技艺与老字号品牌就组成经典搭配,成为广东非遗的传播使者。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葛政涵 叶绮涵 黄堃媛 王涵琦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