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走过40年
办“有形”的展,做“无墙”的馆
1985年1月5日,中国第一座文学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文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文学馆在中国相对年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让文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文学馆仍在路上。
——编 者
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园林式建筑群里,不时与现当代文学名家的雕像相遇:巴金背着手在散步,朱自清坐在湖边,望着一池“荷塘月色”,叶圣陶、曹禺、老舍正在交谈……这些文学巨匠从时光深处走来,指引着观众去探索文学的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徽是一个逗号。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标点符号,逗号的出现恰恰表征现代。逗号也标志着一种延续,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馆既深挖文学资源的丰富矿藏、植根文学传统,又积极拥抱未来。
巴金最后的工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进入所有场馆的正门门把手都是一只手模,进门者均可与之握手。这只手是哪一位文学大师的?
答案便是: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成与巴金密不可分。晚年的巴金意识到,自己有将一个时代的印记传承下去的责任,他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能够搜集、收藏、整理、研究、展示现代作家作品。1981年3月12日,巴金《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在人民日报刊载,得到一大批著名作家的响应。
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国第一座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同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典礼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西院举行。
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文学馆的文物、书籍逐年增加,万寿寺旧馆已渐渐承载不下,建立独立新馆势在必行。于是,巴金再次为他这“一生最后一个工作”鼓与呼。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文学馆在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开辟新址。2000年5月23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开放。
新馆占地46亩,建筑面积共3万平方米,藏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众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的手稿、作品初版本、照片、书信、字画、书籍等藏品92.98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0件,并建有100多个作家文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茅盾故居也归中国现代文学馆所属。
新文学发展100多年,留下数不尽的文献资料。这些弥足珍贵的收藏,穿越岁月的洗礼,历经时代风雨,撑起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文学馆的收藏工作永无止境,我们是在面向未来进行收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
历经近40年发展,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业不断壮大,集文学展览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交流功能于一身,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学博物馆。2024年5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正如全国文学馆联盟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所言:“中国现代文学馆完全实现了巴金先生当年的设想,为文化薪火相传和文学史的建构与研究提供服务。”
唤醒沉睡的书稿
“现代作家书房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气最高的展览之一。展览还原冰心、曹禺、丁玲、艾青、臧克家等10位作家的书房,所有展品都是作家生前用过的实物。
在冰心书房,书桌上摆放的海螺、小瓷猫等工艺品,花瓶里怒放的玫瑰花,天蓝色的格子床单,清新素雅的布置流露出作家的生活情趣,让观众在观展中逐渐与作家“靠近”。一个装满信件和明信片的大玻璃柜格外引人注意,“这是各地读者写给冰心先生的信,冰心先生将其用心保管。”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主任王雪说。
除“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现代作家书房展”两个常设展外,文学馆还不定期举办特展。“2024年新开幕展览有8个,数量为近年来最高。”王雪介绍。
步入“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展厅,书山模样的艺术装置矗立展厅中央。
仰头看,“登春台”“雪山大地”“北流”等字牌悬垂,这些是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入选作品的名字。
“2024年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展览通过‘作品’‘时代’‘人民’‘世界’四个单元、千余件展品,展现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文学活动缤纷活跃、文学公共服务春风化雨的10年。”王军说。
展览展出了作家签名本图书、难得一见的作家手迹等丰富展品,还有大热的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比如《人世间》《三体》《流浪地球》的剧本。
展览的科幻文学展区聚集了不少观众驻足体验。观众在屏幕上输入科幻作品中场景情节的关键词,屏幕上就可实时生成对应的图像,瞬间将观众带入科幻的世界。“生成式人工智能图像互动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王雪介绍。
走上文学的“时光阶梯”,便来到“‘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
“展览采用沉浸式布展方式营造出浓厚的时代与文学氛围。”展览策展人贺同越介绍。在《红日》展区,读者可以触屏体验《红日》小人书拼图游戏。在《林海雪原》的冰雪世界,读者可在飘落的雪花中沉浸感受书中场景。
目前,“美的丰富矿藏——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藏书展”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幕。展览展出了120种巴金的藏书,以及巴金的珍贵手稿、书信等,向观众全面展示巴金的文学成就和精神世界。
拓展文学的窗口
2023年初,一档人文谈话类节目《文学馆之夜》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录制,7个夜晚、7场漫谈,李敬泽邀请多位作家、艺术家、学者“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让文学走近更广大读者。
《文学馆之夜》展示了不少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镇馆之宝”,如鲁迅《呐喊》初版本、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朱自清抗战胜利后使用的皮箱、曹禺用过的镇纸等。
“节目希望借助新的媒介,让更多人知道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知道这里有这么多珍贵的馆藏。”李敬泽认为,文学馆的事业不是一个“关着门”的事业,要做“无墙”的文学馆。文学馆不仅是专业的文学机构,也是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场所。
近期,中国现代文学馆推出的“四季印章”走红社交平台。印章图案以文学馆建筑搭配四季流转的景色,依季节推出和变化。王军说,随季节变化的印章,传达出文学与时间的“常”与“变”,提醒人们多发现日常生活的自然之美、平凡之美。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馆积极依托自身资源,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研学课程。“‘文章万物——文学中的北京’研学课程很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中国现代文学馆公共服务部工作人员崔琦介绍。
文学讲座、新书发布会,主题党日、研学课程,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越来越丰富,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立体化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文学馆。
截至2024年11月,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待观众17万人次,茅盾故居接待观众7万人次。
“我们正在努力将文学馆打造成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数字赋能文学的亮丽窗口。”王军说。
巴金先生曾说,“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文学馆要让这些‘美的丰富矿藏’‘活’起来,向公众提供美好丰富的文学文化生活。”李敬泽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