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广东 生态南岭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里的大熊猫”在这里繁衍【4】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且具有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定陆域或海域。当前,广东省正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将国家公园建设作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人民网广东频道持续推出“绿美广东 生态南岭”系列报道,用文字和镜头带领读者直观感受南岭国家公园(拟建)的绿色生态之美。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始建于1978年,2001年8月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两栖爬行动物专家黎振昌教授来到广东罗坑考察,发现罗坑有鳄蜥分布,籍此2002年冬,罗坑自然保护区调整为以保护鳄蜥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从此开展了鳄蜥相关的系列研究项目,现为南岭国家公园(拟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保护区总面积18813.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鳄蜥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热量充足,冷暖交替明显,物种资源丰富,计有野生维管植物187科707属150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9种,如南方红豆杉、仙湖苏铁、华南五针松、广东含笑等;计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97种,隶属 29目 96 科,其中兽类 43 种,鸟类 175 种,爬行类 49 种,两栖类 33 种。分布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5 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33 种,其中保护区内的鳄蜥种群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野生种群。据了解,鳄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 濒危物种和CITES附录Ⅰ物种。全球鳄蜥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以及越南东北部广宁省安图自然保护区等8个相互隔离的片区。鳄蜥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下来的孑遗物种,在进化生物学以及系统分类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被誉为“爬行动物里的大熊猫”。
保护区于2005年开始人工繁育救助工作,2010年建立鳄蜥研究中心,开展鳄蜥人工繁育救助科学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鳄蜥人工繁育种群从原来的18只,扩增到现在的600多只,先后开展了3次野外放归,共放归鳄蜥150只,当前研究中心仍然繁育着220只。鳄蜥野生种群得到有效保护,鳄蜥种群数量从2004年的200-300只,增加到现在的770-875只,约占全国野生种群的2/3。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