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广东: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开展丰富非学科课程培训

李语 李申
2022年07月15日17:10 |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小字号

广东省政协常委、肇庆市政协副主席陈宣群(左二),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曾用强(右二),肇庆市政协委员、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校长卢少延(左一)做客人民网广东频道《界别圆桌汇》。王星 摄

  今年以来,“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各地基于“双减”政策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校外培训机构削减的情况下,校内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非学科课程培训,以填补广大中小学生的课后时间,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广东作为教育大省,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日,广东省政协常委、肇庆市政协副主席陈宣群,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曾用强,肇庆市政协委员、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校长卢少延做客人民网广东频道《界别圆桌汇》,就“双减”政策下广东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言献策。

  重构教育体系 树立正确育人观

  “‘双减’政策对基础教育带来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曾用强说。

  根据他在广东省内中小学做的调研,“双减”政策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存在城乡差异,同时,不同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上的力度也不同。

  “目前,教育功利化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基础教育大部分还是围绕升学,学生注重知识的获取,作业负担重,教育评价过度强调考试分数的作用。因此,要确保‘双减’政策落实到位,以实现标本兼治、重构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共同建构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他说。

  曾用强认为,克服功利性短视化教育行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双减”政策,必须实现重构我国教育体系的目的。

  对此,卢少延也表示认同。“讨论‘双减’政策,整体来说就是回归到正确的育人观问题。我们要思考如何向社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并思考如何落地实施。”

  身为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校长,卢少延认为,校内校外课后服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条主线,实现五育并举,促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认知素养等方面融合发展。”

  2018年以来,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就已经开始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也就是基本托管与素质拓展相结合,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目前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中基础服务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运动的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地等资源,并进行作业辅导;素质教育拓展服务包括课外阅读、绘画、手工艺等特色课程。此外,还开展了暑假托管试点,根据学校特色、教师特长设计课程,保障托管服务及学生的安全。

  “素质教育回归校园。这样的做法减少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减少家长精力和经济的投入,孩子、家长的幸福感都会提高。”卢少延说。

  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 塑造健全人格

  “双减”政策推行后,各地通过一系列教育服务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校内课后特色服务内容,广东省各中小学也在探索,如何结合党中央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精神,设计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实际上围绕的也是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牢牢依靠学校、社会和家长来实施。”卢少延说,“同时,劳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操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里、停留在课程上。”

  他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创造。2022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丰富的、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劳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除了烹饪、农业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还从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工业生产等,对每个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卢少延认为,这极大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

  对此,陈宣群认为,劳动教育应该将家庭作为一个重要基地,随时随地鼓励孩子自觉自动参与家庭劳动。“家庭教育容易注入情感,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勤俭担当的良好品质。”她说,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日就月将,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适当把劳动作为一个家庭作业,让孩子们有参与意识。例如擦碗、收衣服、叠衣服、玩具整理等等,这些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劳动练习。同时,也可以在社会机构购买劳动服务作为有益的补充,让孩子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有不同的、新鲜的体验,比如做糕点、煮饭,再比如结合当地的特色,例如肇庆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体验肇庆裹蒸粽这种特色本地做法等。”陈宣群说。

  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等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并助力广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陈宣群说,“‘双减’政策要向纵深突破,客观上就要求建立崭新的、完善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她建议,广东省各地市教育局以落实“双减”政策和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政策为契机,在各地市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社-基地”劳动教育体系。“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体,家庭、社区和基地为补充,让中小学生家庭、所在社区和劳动研学基地成为全面促进素养发展的重要阵地。”

  建设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卢少延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学校方面要运用先进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摆在首位;家庭教育处于基础地位,第一要务是培育孩子美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要成功,需要阅读、陪伴、尊重、好习惯、相信、互相成长。”

  社会方面,则要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的人文、自然、科技、劳动等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社会大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同时,还要配套做好网络环境治理工作,有效防止网络游戏占领学生课余时间,文化及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治理,严格禁止低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在网络上传播。”卢少延说。

  “我还想补充的是,除了学校家庭及孩子们这些‘直接关系人’,我们也希望获得更多社会的关注,通过不同的渠道,对整个教育行业进行监督,这样会对我们的后代有更大的帮助。”曾用强说。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