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共建持续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
预报更准确 服务更贴心
日常出行要看天,渔民出海要看天,工程建设也得看天……如今,气象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人口稠密的经济大省广东,时常要经受台风、暴雨、雷电等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考验。2012年以来,广东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联手,省部共建气象现代化试点省份。广东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至2019年,广东每年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由0.65%下降为0.23%,每年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从三位数降为两位数。
科技支撑,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
下雨天,广州人最怕“水浸街”。今年以来,广州白云区白云湖街多个易涝点经受住了暴雨考验。“前些天下了一场大雨,但路面没有积水,道路也不拥堵。”市民杨先生说。
“气象局提前预报有暴雨,评估强降水时段内涝风险较高。三防指挥中心及时采取行动,对水浸易涝点提前布防。”白云区三防副总指挥、副区长蔡胜介绍。
及时、精准的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利器。从2012年开始,广东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密切合作,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目标是到2020年,大大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让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瞄准目标,快马加鞭。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公里超高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建成气象大数据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专业海洋气象观测平台,完成12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建设……广东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气象监测能力、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水平大幅提高。
如今,广东气象监测更及时,全省建立气象数据在线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主要观测资料1分钟内到达预报员桌面。气象预报更精准,准确预报了“山竹”等多个强台风,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偏差小于70公里。
对接需求,提供定制式气象服务
“连工人们的汗水都不能滴落在桥面,更别说下雨了。”港珠澳大桥施工进入桥面沥青铺设阶段时,桥梁标段安全责任人程凯表示,沥青铺设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道路表面干燥,否则沥青会与桥面剥离。
施工队三班倒赶进度时,气象服务团队每天24小时值班。“气象局精耕细作的服务,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程凯说。
气象信息能够为交通、能源、物流、金融等多个行业提供决策依据,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广东气象部门根据公众及行业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气象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有效性。
近年来,在巨灾保险领域,广东气象部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资金迅速到位是灾后重建的关键。广东在全国首创巨灾气象指数保险模型,政府、机构和市场协同建立“阈值触发、指数定级、精准快速”的巨灾保险服务机制,出现巨灾,地方财政一天之内就可以获得赔付,救灾资金迅速到位。
从2016年8月汕尾市财政局获得巨灾指数保险首笔赔款起,阳江、云浮、茂名等地在遭受台风、暴雨灾害后,均获得承保机构的迅速赔付,4年累计赔付近8亿元。
防灾减灾,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近年来,广东发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了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江门台山气象局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是广东省第一个县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这里建有全国最先进的“十合一”应急指挥平台。
平台的大屏幕上,接入了水文、气象、公安、城管、交通等十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能够实时呈现船舶定位、公安监控视频、水库实时水位、城区内涝黑点、地质灾害隐患、救援力量等多项涉灾信息,还能与一线人员视频对话,掌握灾情第一手资料。
“决策科学化、指挥扁平化、部门协同化、防灾全民化。”台山市委书记李惠文表示,“抢险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以前部门联动不畅、缺乏统一指挥,在防灾减灾、突发处置、应急救援等方面很被动。平台的建立,打开了信息通路,在抢险救灾中赢得了主动。”
作为省部合作开展气象现代建设的重要项目和重要民生工程,广东积极探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2015年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正式挂牌,目前已建立省、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02个,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三大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未来,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广东的气象事业将继续改革创新发展,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让气象服务成为公众美好生活的好帮手。”广东省气象局负责人表示。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2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