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望聞問切”融合現代醫療技術

看中醫,為何也要照B超、做CT

本報記者 楊彥帆 楊顏菲 王欣悅
2025年08月25日09: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開具檢驗單、B超或CT檢查單……在中醫治療中,醫師會使用現代醫療技術和醫學檢查手段,是為了更為細致准確的診療,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現代科學技術不能替代中醫的整體辨証。在臨床中,要把檢查數據作為參考,以患者整體狀態為中心,最終還是落到辨証施治上。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裡,中醫大夫看診通常是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有些患者發現,如今到中醫院就診,醫師有時會開具檢驗單、B超或CT等檢查單,融合了現代醫療技術。中醫治療為什麼要使用現代技術和醫學檢查手段?它們如何與中醫傳統診療方法相結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醫學檢查手段是中醫“望診”的延伸

  近日,42歲的張女士因反復咳嗽近2個月,伴體重驟減10斤,到重慶市中醫院就診。重慶市中醫院副院長、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任毅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初步判斷為“陰虛燥咳”。出乎張女士意料的是,醫生並未直接開藥,而是建議她進行肺部CT檢查。結果發現左上肺有個混合性結節,最終轉至胸外科確診為早期肺癌,及時手術避免了病情惡化。

  中醫為何也需要借助CT檢查?任毅解釋,CT、B超等檢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並不是西醫的專屬,中醫也可以使用。中醫傳統診療技術能辨陰陽、察表裡、分寒熱、別虛實,但對於深部器質性病變,若有科技手段賦能,有利於實現更為細致且准確的診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醫學檢查手段已經成為中醫診療的有力幫手。國醫大師鄧鐵濤曾提出,將體格檢查、實驗理化檢查等作為“查診”,將傳統中醫四診發展為現代中醫“望、聞、問、切、查”五診,借助現代技術補充四診主觀局限,推動中醫診斷可視化。

  “也可以說,醫學檢查手段是中醫‘望診’的延伸。”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閆英表示,從傳統的望神、望色、望舌、望表面的“形”,到望人體內部的器質性改變,可以幫助中醫診斷,也有利於中醫給出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以老年人高發的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為例,通過彩超、CTA(CT血管造影)等,就可以明確肢體動脈血管的斑塊數量、血栓位置、管腔的狹窄程度等,對於判斷疾病輕重、預后有極大幫助。“通過CTA的探查,醫生可以明確動脈管腔存在一處還是多處斑塊,以及狹窄的程度,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征和全身情況,從而判斷是適合置入支架或者進行球囊擴張等介入治療,或是單純採用中醫藥治療。中醫藥治療可以逐步改善整體功能,使患者的症狀減輕,行動能力逐步恢復。”閆英說。

  全國名中醫、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小萍介紹,有一名自述“胃脘脹痛”的患者,醫師先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初步辨証為“胃陰不足兼瘀滯”,考慮患者存在胃潰瘍,隨后借助胃鏡檢查明確診斷,又結合CT排除了胃部佔位性病變,在治療方面採用滋陰養胃基礎上加用斂瘡生肌、活血護膜之藥,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后症狀明顯緩解。

  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實現“1+1>2”的療效

  實際上,中醫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協同遠不止於照B超、做CT。以中醫藥經典理論為基石,融入現代化理念和手段,越來越多中醫傳統診療方式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可視化針刀是一個典型案例。“針刀源於中醫針灸,而彩超實時動態、無輻射、價格低廉等優勢促進了針刀技術的創新發展,讓這一技術惠及廣大患者。”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刀整脊科主任中醫師、教授劉福水介紹,當前,可視化針刀不僅提高了治療的精准性和安全性,以前針刀治療風險性較高的疾病,現在也可以在超聲引導下精准治療。

  “醫生,我的左肩和手臂又痛又麻。”不久前,患者張先生來到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就診,醫生經過綜合判斷,確診張先生患的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於是推薦張先生來到針刀整脊科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這種疾病是由於頸神經根受壓,導致一側或雙側肩和手臂麻木疼痛,可以通過針刀治療鬆解局部軟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痙攣和神經壓迫。”劉福水說。

  劉福水坐在彩超機旁,左手拿探頭,右手拿著針刀,治療全過程都可以在超聲下實時動態監測,通過調整針刀方向,安全精准地對病灶進行處理,僅用數分鐘就完成了整個治療過程。

  “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常需要處理頸椎橫突部的粘連組織,但是周邊涉及椎動脈、頸動脈等大動脈,位置非常危險,有了可視化針刀后,治療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劉福水說,可視化針刀還能讓教學者在更加直觀的條件下進行講解,使臨床教學更加標准化和規范化,同時大大縮短學習時間。

  “當前,現代科學技術、人工智能飛速發展,與歷史上的社會情況截然不同,疾病譜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閆英認為,中醫也需要對疾病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將現代科學技術和中醫技術相結合,與中醫臨床思維相互印証,可以實現“1+1>2”的療效。

  在臨床中,要把檢查數據作為參考,最終還是落到辨証施治上

  專家強調,現代科學技術的使用與傳統中醫藥發展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

  不止於影像學設備,從臨床到研究,現代科學技術與中醫的融合非常普遍。例如,智能脈診儀通過壓力傳感器和算法模型,將脈象數據轉化為可視化圖譜﹔舌診系統可以自動分析舌質顏色、舌苔厚薄、裂紋分布等特征﹔越來越多中醫互聯網醫院在5G網絡支持下,實現四診信息遠程採集﹔借助現代生物學、信息科學等跨學科知識,能深入研究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理論……

  張小萍認為,與時俱進、兼容並蓄是中醫藥學的寶貴品質。現代科技延伸了中醫的感知維度,讓中醫看得更清、辨得更准。“但要強調的是,現代科學技術不能替代中醫的整體辨証。在臨床中,要把檢查數據作為參考,以患者的整體狀態為中心,最終還是落到辨証施治上。這樣既守住了傳統中醫的根,又借助科技讓療效更有保障。”張小萍說。

  任毅表示,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診斷與治療,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以患者為中心”診療模式的具體體現,有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對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現代化工程作出了具體部署,強調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

  “要堅持守正創新,利用好現代科學技術,為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持續探索、研究和應用新的治療方法,包括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研究藥物靶向作用,深入探究中醫藥的作用機制等,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閆英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3 版)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