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海上大熊貓”的守護者——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團隊

2025年08月06日17:36 |
小字號

廣東珠江口海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域之一,然而在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水域,卻常年活躍著1000多頭中華白海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分布區域。在這裡,包括6名黨員在內的14名干部職工組成保護團隊,圍繞資源管護、科研監測、科普宣教、鯨豚救護等領域不斷攻關,默默守護著這群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統計,20多年來,該團隊共處理各類珍稀瀕危海洋動物擱淺案例300多起,其中中華白海豚280余起。

2013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國家七部委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工作先進集體”﹔2018年獲得國家林草局第六屆“野生動植物衛士獎”﹔2019年獲得共青團中央頒發的2017-2018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和自然資源部授予的全國十大“海洋人物”榮譽﹔202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榮譽稱號,被認定為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救護網絡成員單位、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成為全國首個建成電子圍欄的海洋類型保護區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珠江口海域內伶仃島至牛頭島之間,總面積460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140平方公裡,緩沖區192平方公裡,實驗區128平方公裡。1999年10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沿岸定居性的小型齒鯨類,屬海洋哺乳動物,是世界上92種鯨豚類之一,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海上大熊貓”的稱號,是珠江口海洋生態的指示物種,是粵港澳共同保護的旗艦物種。保護區位於珠江口咸淡水交匯處,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附近分布的萬山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之一。適宜的水質環境、豐富的漁業資源,使得保護區所在區域成為中華白海豚在國內不可多得的優良棲息地。根據2020—2021年調查結果,在保護區及周邊海域中華白海豚的分布數量約為1100頭。

近年來,該保護區不斷加大資源管護力度,建立電子圍欄系統,是全國首個建成電子圍欄的海洋類型保護區,該系統採用遠程掃描雷達系統、遠紅外視頻監測與遠程高清視頻、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和無人機巡護機巢等多系統聯運,實現對闖入保護區海上目標進行預警、定位跟蹤監視和掃描成像,同時,通過與遠程視頻系統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聯動,實現船艇識別警告、攝錄取証等功能,基本滿足日常巡護保護工作的開展。實現了全覆蓋、全天候的實時監控和預警,提高保護區管理效率,得到了國家、省及港澳同行的好評。通過電子圍欄系統監測的証據,聯合廣東海警局、珠海漁政執法支隊、珠海市法院等執法部門開展了整治船務旅游、違法捕魚的專項行動。

建成全國首個實時在線被動聲學監測系統

2022年,保護區建成了被動聲學監測及環境耦合監測系統,布置了10個自動光學監測站、15個“聲學—環境”一體化監測點及1個“聲學—環境”耦合大數據展示預警平台,覆蓋了中華白海豚在不同季節(枯水期、豐水期)分布熱點區域,精准捕捉水下信號,實時監測風速、流速、溫鹽、葉綠素、氨氮等十多項環境參數,數據每15分鐘傳輸一次,並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與中華白海豚的時空分布進行耦合分析。實現了對中華白海豚種群進行全天候實時在線監測,獲取了中華白海豚的動態分布規律及棲息地利用行為模式等重要科研基礎數據。

給白海豚建一張“數字身份証”也是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的一大亮點。具體做法是,開展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及專項調查,對保護區及周邊海域進行摸底考察,掌握中華白海豚棲息地基本信息,聯合香港建成中華白海豚個體身份証照片庫,利用AI模型訓練構建白海豚個體AI識別系統,實現中華白海豚個體的自動識別和動態跟蹤﹔建立了個體識別微信小程序,用互聯網與公眾搭起橋梁,提升了公眾參與保護的意識。

2024年,保護區與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成立鯨豚救護小組並建立鯨豚救護工作站,聯合港澳共同建立粵港澳中華白海豚擱淺信息互通機制,逐步開展技術共享、數據共享,推進粵港中華白海豚海洋保護區網絡平台建設。

20多年來,保護區處理各類珍稀瀕危海洋動物擱淺案例300多起,其中中華白海豚280余起,其它動物包括江豚、灰海豚、小須鯨和海龜等。保護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鯨豚擱淺檔案,建成了全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樣品組織庫。

保護區開展日常巡護

保護區開展日常巡護

2012年3月,在佛山河道內對一頭老年中華白海豚個體——“老白”擱淺進行救護,雖然“老白”最終因多器官衰竭死亡,但這是國內首例在淡水河涌成功救助的中華白海豚。2017年5月,成功救護並放歸了一頭在江門黑沙灣擱淺的糙齒海豚“江江”,既是廣東首例,也是國內外極少數成功救護的案例,得到新華網、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打造“一園一館一中心”的科普教育高地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也是唯一以“中華”命名的海洋豚類。2024年,保護區推動珠海市立法確定中華白海豚為珠海市城市吉祥物。

保護區圍繞“一園一館一中心”的科普教育高地,持續開展系列科普活動。2024年,保護區科普宣教園區首次對外開放,接待訪客6萬余人﹔共建守護中華白海豚示范學校3所﹔利用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等主題節日開展各類科普活動﹔聯合央視制作紀錄片《中華白海豚》於2024年5月以中英西法阿俄六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播出,進一步增強了公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聯合華發公益基金會組織了“潔淨山海共護海豚”淨灘行動,200余名環保志願者齊聚珠海淇澳島,共清理海洋垃圾300多公斤,引領全社會共同守護中華白海豚的蔚藍家園﹔聯合珠海市慈善總會發起了“保護中華白海豚公益基金”,專項用於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修復、傷病救助及科普宣教。

“中華白海豚不僅是海洋生態健康的晴雨表,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的璀璨明珠。”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團隊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科研監測、擱淺救護、科普宣教,為中華白海豚的保護作出更大貢獻,也希望全社會更多人士加入保護中華白海豚行列,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海洋家園。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