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歷暴行到浴血抗戰:97歲東江縱隊老兵陳作明談和平

拍攝:實習生陳星、王鵬 剪輯:寧玉瑛
“日本鬼子連人帶物搶光,我和母親空手哭回家。”80多年前日軍的暴行還清晰地印在陳作明的腦海中。
1928年,陳作明生於廣東增城正果鎮貧農家庭。1938年日軍鐵蹄踏上嶺南,他目睹堂兄被刺刀貫穿手掌、強擄為夫役,母親因飢病近乎失明。
1943年,學校來了位教書先生,叫陳惠清。陳作明清楚記得:“先生白天教書,晚上辦夜校,向大家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后來陳作明才知道,教書先生是中共地下黨員,“他說有志青年應該投身革命,保家衛國。”一番話聽得陳作明熱血沸騰,萌生抗日救國的念頭。
兩年后,16歲的陳作明與同村三兄弟連夜爬山涉水二十裡,在洋石村找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黃秀中隊。“我們兄弟四人在1945年3月8日那天早晨,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的時候,參加了東江縱隊,從此踏上了革命征程,成為了抗日救國的戰士。”
加入東江縱隊的陳作明很快戰斗在一線。1945年夏天,在離他們部隊駐地四五十余裡路的龍華鎮駐扎著日軍一個中隊。日軍在鎮北黃村炮樓派了一個班把守。
經過偵察,他們發現日軍固定換崗時間。陳作明隨部隊一夜奔襲五十裡,直扑龍華圩日偽炮樓。“我們用爆破組炸開大門時,還在睡覺的日本人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陳作明說道。陳作明和戰友高喊“繳槍不殺”,日軍直接投降。
那時,16歲的陳作明緊握步槍警戒四方。“半小時結束戰斗,繳獲機槍一挺!”火光中,他攙扶腿部負傷的副班長撤退,背上還扛著繳獲的子彈箱。
撫今追昔,陳作明感慨萬分,回顧自己參加革命至今80多年的歷程,他看到新中國成立、發展,直至今日的繁榮強大,深感自豪。
1993年離休后,陳作明成為了一名“革命歷史宣傳員”,活躍在學校、社區,給青少年講述親身經歷的抗戰故事,他告訴年輕人:“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天上掉的!是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要牢記歷史。”(實習生陳星、王鵬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