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場館裡的特別備課

7月底,正值暑假,位於惠州的東江縱隊紀念館裡,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他們來自大學、高中、初中、小學……不同學段、不同單位,但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思政課教師。
他們為何而來?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來到東江縱隊紀念館,他們既是參觀、取材,又是集體備課。
讓他們走到一起的,是廣東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圍繞歷史烽火中的偉大抗戰精神,大中小學的學生將“同上一堂課”,內容既有銜接,又各有特點和側重。
通過暑期裡的一次次線上、線下的集體備課,一堂堂好聽有用的思政“金課”,將在今年秋季學期,進入更多廣東大中小學生的課堂。
同一堂思政課的N種解法
聚光燈下,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廳中央,一台鐵制的印刷機引人注目。抗戰時期,它曾被秘密運輸,用於印制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傳遞戰時資訊。
“當時日軍封鎖了道路,進步人士陳潔等人隻好將它拆解,埋藏在一位農民的家中。10多名東江縱隊戰士翻山越嶺、肩挑背扛,硬是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線,將這部重約千斤的機器挑到了安全地帶……”現場,紀念館講解員張秋蘭對這段往事娓娓道來。
思政課教師邊記筆記,邊拍照記錄、低聲討論。在抵達現場之前,他們從教材上了解過這段歷史,但並不知道如此豐富的細節。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這些有溫度的故事,非常適合運用到課程設計中。”作為集體備課發起人,廣州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曹群很有感慨。她注意到,在聽英雄母親李淑桓、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等故事時,有幾位老師還紅了眼眶。
廣州市番禺區沙灣興賢小學思政老師梁月群當下便被李淑桓的故事打動,決定將它納入“備課素材庫”。在她看來,小學階段的思政教育,關鍵在於給孩子們種下一顆愛國情懷的種子,“老師自己要先被故事感動,才有可能感動學生”。
參觀完后,帶著現場收獲的靈感,集體備課正式開始。
結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節點,備課組分為“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奮斗精神”兩個主題小組,以東江縱隊為主要案例,講述中國精神。圍坐長桌前,每個小組都有大中小學不同學段的思政名師參加,一起討論素材選擇和銜接設計。
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是個“搶手”故事。如果每個學段都選用,該如何避免內容重復?
有小學老師提出,可以通過模擬“少年站崗放哨”的情景游戲,比如用課桌搭建“隱蔽點”等,讓學生直觀感受五少年的緊張與堅定,重點觸發孩子對“勇敢”的情感共鳴。
有初中老師認為,除了情景體驗,還需加入“五少年為何能做到”的追問,引導學生分析背后的信念支撐,如對家鄉的熱愛、對侵略者的痛恨,將情感升華為對“責任”的理解。
來自惠州中學的高中思政課老師陳海峰則建議,應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探討“青年擔當”在不同時代的表現形式,如對比五少年與當代青少年在社會責任上的共通性,引發理性思考。
同一取材,各有側重。
“當下制約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正是大中小學思政課的互相割裂,或者是內容重復、交叉、斷層、倒置。”曹群說,現場集體備課,讓不同學段的老師有了“同台討論”的機會。此舉可以讓內容設計有效銜接,也可讓思政教育更有針對性。
東江縱隊紀念館場館研究人員和講解員的加入,提升了這堂“金課”的“含金量”。
有研究人員補充了大量一手史料,確保教學內容准確詳實﹔有人從宏觀歷史視角分析故事的時代意義,幫助老師們理解背后的歷史邏輯。
五少年傳遞情報時的緊張神態、北撤時軍民相擁的場景描述……結合日常講解經驗,不少講解員向老師們分享了故事中最能引發共鳴的細節,建議可以將講故事與展館實物相結合,讓思政課更具體驗感。
“這些生動的現場感細節,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式,有助於讓歷史故事更易被學生接受。”陳海峰說。
讓思政課教師“走”到一起
來到東江縱隊紀念館之前,思政課教師們已經進行了4次線上備課。
連續4周的每周三晚7時30分,線上備課如約開始。隔著屏幕,他們分享觀點、切磋碰撞、打磨細節,有時聊到晚上10時后,還不願結束。
在此之前,因處於不同學段,針對思政課程協同的問題,他們存在著不少困惑。
廣州市番禺區毓賢學校思政課老師關綺華說,自己長期任教初中,缺乏對小學、高中和大學課程內容的了解。
很多年前,她在准備一節“基本經濟制度”主題的公開課時,很是苦惱。無論怎麼設計,一節課都只能講完兩個制度,無法再納入第三個。
偶然與一位高中老師閑聊時,對方提到,高中課程裡也有相似內容,且更為深入。“為什麼你要用一節初中的課,把高中的東西講完?”對方“點醒”了她。
關綺華發現,自己的困惑,正是源於對其他學段的教學內容把握不准。這是思政課教師的普遍困擾——長期以來,不同學段的老師存在著交流的機制障礙。
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這為解答他們的困惑指明了方向路徑。
廣東迅速行動。同年,廣州市教育局任命曹群為廣州市學校思政課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
經廣東省教育廳指導,他們搭建平台、形成機制,逐漸孵化出一批品牌活動、打造一批示范“金課”、征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論文,產出一批優質課程資源,同時培養一批優秀師資隊伍。
曹群發現,經過6年探索,如今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已經不缺乏理論指引。難點在於實踐推動——如何才能讓不同學段的老師們真正討論起來,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經驗推廣?
集體備課,讓這群來自不同單位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走”到了一起。
“我的初衷就是讓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坐在一起研討,使我們的教學設計能遵循教育規律、能結合各學段學生的特點,體現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教學要求。”曹群說。
作為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廣州職業技術大學)主持人,她依托廣東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項目,發起課題,召集大中小學思政課名師共同參與。
這個暑假,從線上到線下,從單獨到集體,從專題討論到日常交流……集體備課熱火朝天,他們組建的線上群聊裡,每天都在交流和討論。
“除了備課本身,我們還探討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關於集體備課的機制和范式問題。”陳海峰分享,老師們從“我們需要怎樣的課”出發,構建以“時間、主題、學段”為核心的課堂內容,進而再聚焦“主題的具象化”,挑選素材,最后形成課堂環節的設計模板,有助於面向更多思政課教師推廣。
“金課”將送到大中小學課堂
從東江縱隊紀念館回來不久,7月31日,另一場聚焦“政治協商”主題的集體備課,在廣州市政協文史館開展。
整個暑假,他們將進行至少3次這樣的線下備課研討。曹群與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傳月,共同給予思政課教師備課指導。
每次研討的內容都在循序漸進。曹群表示,此前研討備課更多在於思路梳理和內容設計,而8月6日,名師團隊還將進行一次線上磨課,重點打磨修改課程講稿。
伴隨著機制建立,思政課內容的特別設計、教學的靈感……一系列“金點子”在每個學段間流動。陳海峰說,自己既感受到了大學教授們嚴謹的理論邏輯,也感受到了小學老師們靈活生動的課堂設計,“作為高中學段,我們兼而有之,啟發很大”!
8月底,這門時長約8—10分鐘,分別針對大中小學學段的思政“金課”將正式錄制並進行試講。秋季學期開學后,將進入大中小學的課堂,面向更廣泛的師生群體示范推廣。
如今,廣東已在全省組建53個高校牽頭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覆蓋21個地市260多所學校﹔90多個思政課名師工作室跨學段聯動,形成“高校帶中小學”的成長格局。
但如何加深不同學段教師協同育人程度,使內容及時調整、優化、銜接貫通,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集體備課機制是其中一個成功探索。”曹群說。
“從更長遠看,僅有名師示范不夠,我們要吸引更多老師加入其中。”江傳月希望,未來能夠打造廣東省級層面,甚至全國層面的優質思政課建設資源共享平台,讓更多老師擁有免費學習的機會。
曹群認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多方面形成合力。
“廣東擁有光榮革命傳統,紅色文化底蘊和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她表示,思政課教學改革將繼續加強與紅色場館的聯動,打造“大思政課”,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親和力。
例如,場館與思政課教師共同研發“課程資源包”,包括教案、課件、特色故事集、實踐活動指南等,為“每個學段學什麼”“用館裡的什麼東西學”提供指引﹔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讓研學更加有趣﹔把好課拍成系列節目,將思政課的精神“星火”,播撒到更多人群……紅色場館裡的集體備課和思政課堂,將給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南方日報記者 陳伊純 李秀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