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東新發現450余處黨史類文物

2025年07月01日09:22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記者日前從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自國務院部署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以來,廣東省普查辦踐行“應普盡普”的要求,發布《關於征集不可移動文物線索的公告》,全時段面向社會征集不可移動文物線索信息,聚焦黨史文物,開展地毯式普查。截至目前,廣東省累計調查黨史類新發現文物450余處。

普查隊員在壽山世居標記坐標點位。 受訪者供圖

普查隊員在壽山世居標記坐標點位。 受訪者供圖

在此次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惠州市普查辦綜合運用文獻考據、實地走訪、科技測繪等多元手段,對革命遺址進行全面系統梳理與深度挖掘,黃氏祖祠(禾多鄉農會舊址)、元和壽山世居、博東縣人民政府舊址等一批重要革命遺址被重點記錄。

在惠州市惠城區三棟鎮木瀝村元和村,一座名為“壽山世居”的文物點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

2024年10月,惠城區博物館館長、惠城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長劉佳妮接到該文物點的線索,即刻與當地村委會工作人員、村民代表詳細了解該村現狀、文物點歷史沿革情況,並與村民交流。

據在壽山世居居住20多年的村民李挺回憶,壽山世居李氏族人曾在惠州市區水東街經營名為“東和行”的商鋪,生意興隆。在抗日戰爭時期,壽山世居和東和行曾接待過一批文化名人。

在木瀝村主任李育初印象中,壽山世居正門口曾有一棵古樹,樹下有一個可容人蹲守的樹洞,樹干粗壯,正是護送的隊員們放哨的最佳望風處。

“為了方便文物普查進行勘驗測繪,李氏族人還熱心地幫助清理文物點周邊的雜草樹木,方便我們對建筑原有范圍和布局科學測點,也才真正見到了這座紅色建筑的真容。”劉佳妮說。

隨后,專家學者基於村民口述信息,結合惠州黨史大事記進行分析比對發現,抗日戰爭時期,按照周恩來同志的指示,惠州廖承志、盧偉茹等同志組織營救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愛國民主人士和國際友人,經寶安、秋長、三棟后到達惠州城區。

其中,位於三棟的壽山世居如村民所述,一度成為了當時的文化名人接待點,部分文化名人在此作短暫停留,稍事休整后繼續出發前往惠州城區,並分別安排在水東街的東湖旅店和壽山世居族人經營的東和行商鋪住下。

“元和壽山世居的發現為研究惠州地區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此次‘四普’工作中,我們還發現了橫瀝觀音山石頭圍等革命遺址,正在進行后續的普查整理工作。”劉佳妮告訴記者。

此外,博東縣人民政府舊址列入新發現,也讓博羅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長張向忠感到振奮。他回憶,早在博羅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工作還在組織內部成員培訓的階段,當地公庄鎮人民政府工作成員就上報了這一線索。

據介紹,1949年7月1日,博東縣人民政府在公庄鎮陂頭神村成立。2020年,博羅縣啟動舊址修復項目,並於202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修復后的舊址設有“博東縣人民政府展區”“陂頭神鄉村振興成就展區”“東三支在博羅活動展區”“村風民俗展區”等主題展區,生動再現了東江縱隊浴血抗戰的歷史以及當地的發展變遷。

“這一舊址蘊含的歷史價值、革命文化價值,在我們縣城都是不可多得的存在,我們也期待著更多新線索的發現。”張向忠表示。

南方日報記者 黃堃媛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