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探索整村“統種同種”新模式
畝均節本增收250—390元

立夏剛過,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的農藝師陳彪蹲在田壟裡,手持長杆輕輕掃過稻苗,看見沒有小虫飛起,滿意地點點頭,“整村施行‘統種同種’后,病虫害果然減少很多。”
如何讓珍貴的土地產生更多的糧食?珠海立足糧食生產實際,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整村“統一品種,同步種植”(下稱“統種同種”)模式。
“預計每造每畝節省農機作業成本150元,增產100—200斤,畝均折合節本增收250—390元。”陳彪介紹,“統種同種”讓良種良法良技等新質生產力充分賦能糧食生產,開辟出一條鄉村振興新“稻路”。
“散田”變“大田”
眼下正是水稻“兩遷”害虫的關鍵防治期,也是水稻生長的重要時期。一大早,陳彪就乘車前往斗門區巡視稻田。
今年的害虫防治效果好,離不開整村“統種同種”工作的開展。
小托村位於珠海市白蕉鎮北部,依山傍水、生態環境良好。然而,與多數嶺南村庄一樣,小托村的耕地也被分成零散的“小田”——除一兩個種糧大戶外,其余的30多戶村民共同擁有120畝“口糧田”。
“以前村民都是各種各的,用的都是自留種,播種時間、品種也都不一樣,長起來參差不齊,難以統一開展植保防治作業。”小托村黨總支書記吳慶光介紹,“這邊打藥,害虫往那邊飛。等那邊打藥時,害虫又飛回來了,導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實施“統種同種”模式后,“散田”變“大田”,水稻長勢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統一在關鍵期噴洒農藥,害虫防治效率、防治效果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統一品種和標准化生產,讓農藥、化肥等農資的使用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避免了因品種繁雜、生長階段不同而導致的農資浪費,降低了農資採購成本。
“冬閑田”變“致富田”
“珠海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96%,實施整村‘統種同種’模式僅是把分散開展轉變為同步開展,不需要增加設施投入。”珠海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唐貞介紹。
為激發村民參與熱情,珠海選擇根據村民意願選定種植品種。在小托村,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的農技專家為村民准備了5鍋不同品種水稻做成的米飯,供村民品嘗挑選。最終,“南晶香佔”絲苗米脫穎而出。
“去年珠海水稻單產為384.19公斤/畝,‘南晶香佔’的平均畝產為443—466公斤/畝,預計今年每畝可增產100—200斤。”陳彪說,再疊加每造每畝節省農機作業成本150元,最終畝均折合節本增收能達到250—390元。
此外,“統種同種”還能讓村集體合理安排種植與收割時序,留足冬閑田空檔期加以利用。
“冬閑田出租,又可以讓村民每畝增收約300元。”唐貞介紹,珠海正在統籌規劃稻田農旅項目,因地制宜推廣“優質水稻+經濟作物”“優質水稻+賞花類綠肥”輪作模式,讓“冬閑田”變“致富田”。
南方日報記者 王韶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