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陂村進入“龍舟時間”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廣州車陂村也正式步入“龍舟時間”,為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忙得熱火朝天。
“四月初八,龍船透底挖。”廣州最古老、保存最為完整的龍舟之一“東坡號”也在日前“重出江湖”。“起龍”儀式上,村民們將這條沉睡多時的“老龍”從涌底抬起,清洗得干干淨淨。
“車陂龍舟景”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蘇應昌介紹,清同治七年(1868年),車陂村的蘇家后人傾全村之力,打造了一艘長接近40米的龍舟,並以先祖蘇東坡之號為名。這是晴川蘇公祠的第一條龍舟,也成了車陂村的一張“名片”。
迎接“車陂龍舟景”的到來,車陂人每年還要操辦一系列儀式:起龍、採青、賽龍、招景、趁景……各個步驟環環緊扣,傳統味十足。“隻有經過這些儀式,龍舟才能真正成為一條‘龍’。”他告訴記者,農歷五月初三的“車陂龍舟景”,則是珠三角兄弟村的龍船到車陂“串門”的盛會:“過年回鄉的村民都沒有這天來得齊整。傳統龍的精神是睦鄰友好,龍舟賽的精神是同舟共濟。”
“這是我有記憶以來,車陂村最好的時代。”作為土生土長的“老車陂”,蘇應昌深深感受到車陂村的變化。為推動非遺傳承,村民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並對河涌景觀進行整治。如今,車陂涌每個周末都會迎來許多前來垂釣的游人。
水更清了,景更美了,學龍舟的年輕人也變得多起來了。與晴川蘇公祠一街之隔的車陂幼兒園,不時傳來孩子們整齊有力的鼓點聲。原來他們正在為端午節排練“龍船鼓”。
“我們將龍舟文化課程帶進課堂。”車陂幼兒園園長田芯表示,經過課程的學習,越來越多來自外地的孩子,也漸漸融入車陂村“一水同舟”的龍舟文化。
今年端午,車陂又有“新玩法”。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蘇志均介紹,車陂街道發布“車陂龍舟飯打卡地圖”,轄區多家餐飲企業將為游客推出“龍船飯”主題套餐,助力打造消費新場景。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畢嘉琪 黃堃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