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藝術家來了 鄉村游火了

佛山南海以藝術為媒激發鄉村文旅新活力

2025年05月16日09:52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今年“五一”假期,店主蘇敬誼累並快樂著。得益於當地舉辦的大地藝術節,他開在佛山南海煙橋古村的咖啡店,每天要賣出500杯咖啡,日均營業額達8000元。與此同時,他在西樵山下新開的咖啡店客流量也遠超預期。

為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佛山市南海區瞄准人文經濟發力,連續舉辦兩屆大地藝術節,以藝術為媒,盤活鄉村沉睡資源,打造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接連兩屆大地藝術節,南海用131組、350多件藝術作品吸引了游客277萬人次,並培育了30余家咖啡店、甜品店、民宿和茶樓餐廳,落地了多個藝術設計工作室,吸引了年輕人回流,激發了鄉村新活力。

藝術撬動流量密碼 年輕人回來了

走進煙橋古村,水網環繞,碧波樹影交相輝映。在煙南涌一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木橋邊上,一家由危房改造而成的咖啡店,自去年國慶開業以來便成為古村的網紅打卡點,每天游人如織。

“去年國慶開業,首月便實現12萬元銷售額。春節假期,銷售額更是激增至3倍,每天賣出1000杯咖啡,3個月就回本。”蘇敬誼笑著說,店內經常座無虛席。

為了盤活鄉村文旅資源,南海以藝術為媒,連續舉辦了兩屆大地藝術節,是國內首個集在地性、全域性、高品質、國際化於一體的地域型藝術節。去年11月,以“水係南海”為主題的第二屆大地藝術節開幕,從西樵鎮延伸到九江鎮,來自全球的194位藝術家帶來了超200件藝術作品,以藝術之美點綴嶺南鄉間。

九江煙南社區正是其中的重要節點,位於煙橋古村的《無憂屋》《月亮的眼淚》等藝術作品,不僅“點亮”了古村,也帶動了一輪鄉村文旅熱潮。

煙南社區黨委書記吳國宏表示,借助大地藝術節的“潑天”流量,煙南積極盤活閑置資源,發動村民參與,讓藝術與青年“相向奔赴”,使文旅產業實現了破圈升級。

這正是大地藝術節舉辦的初衷。“大地藝術節是大地的藝術節,最重要的是在地性,既包括藝術作品內容的在地性,更要吸引本地村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大地藝術節負責人何海洋說。

大地藝術節的出圈讓更多年輕人看到了機會,選擇回鄉創業,九江青年吳愷寧正是其中一員。他打造的“鷺舍”主題民宿,讓游客能夠近距離感受九江“鷺鳥天堂”的奇觀。

“大地藝術節成為巨大的流量入口,我們的民宿經常爆滿。”為了將藝術節的流量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動能,吳愷寧進一步拓展了“鷺舍小院”,提供私房菜、咖啡、下午茶等服務,滿足游客多元需求,昔日寧靜的鄉村也漸漸熱鬧起來。

藝術走進鄉野 文化走向世界

藝術家著眼於本土文化,用藝術展現嶺南鄉土文化,給鄉村帶來的影響是深沉的、持久的、潛移默化的。

以人文經濟為關鍵詞,西樵山下,在連續兩屆大地藝術節影響下,農村基礎設施和創新氛圍持續改善。僅在儒溪村,趙家炮樓前就已集聚5間茶啡飲品店。不遠處的平沙島上,遠道而來的藝術家設立了工作室和體驗空間,長期定居成為“新島民”。

說起南海大地藝術節,儒溪村黨委書記陳旺弟最感慨的是,村裡不論是村干部還是村民,不分男女老少,都成為了藝術節的“合伙人”,共同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作甚至整個藝術節的運轉中去。“越來越多村民返鄉致富,還帶動村裡成立了自己的文旅公司。”

大地藝術節還喚醒了更多歷史文化印記。依托西江、北江、桑園圍等水系網絡打造的“水上南海”游線,串聯了聽音湖、儒溪村等10個藝術片區,打造了“水陸聯動”的文旅消費場景,讓桑園圍消失了多年的船來船往的繁忙場景得以重現。

聚力“百千萬工程”,今年佛山市提出高標准建設環西江—北江區鎮村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打造區域發展新增長極。而“藝術鄉建”早已成為片區發展新的敘事方式,更多創新案例不斷涌現。

通過改造,丹灶鎮擁有百年歷史的羅行墟變身羅行藝術墟,自去年以來火爆出圈。今年“五一”假期,2025北江吾舞國際舞蹈節在羅行藝術墟如期而至,舞者們以靈動的舞姿行進在街巷和建筑之間,為觀眾游客帶來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讓藝術與在地文化深度交融,吸引游客超15萬人次。

經過大半年的實踐,蘇敬誼看到了藝術與鄉村文旅相結合的巨大潛力,他決定走出煙南,在西樵山下打造了第二家“水塔咖啡”。“很多人因為藝術節知道了我們的鄉村、水鄉和自然環境,這種影響力是可持續的。”受藝術節啟發,他把本土龍舟文化融入文創產品,打造成鑰匙扣、龍舟模型等伴手禮,在賣咖啡的同時,也把更多本土文化推介給游客。

南方日報記者 孫景鋒 段思午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