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日益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近年來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工作部署,積極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同時,人工智能發展可能會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需要加強人工智能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和規律,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准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依法執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既能為促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夯實制度基石,也能為應對技術風險、保障國家安全提供重要屏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在法治軌道上加強人工智能治理,構建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治理框架,已成為我國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歷史性機遇的必然選擇。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推進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更好發揮法治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才能確保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以良法善治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引發鏈式變革。一如歷次科技革命伴生治理體系變革一樣,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應用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必然要求治理體系作出相應變革,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提升安全水平、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這決定了人工智能治理既要保障人類充分享受智能革命成果,又要確保其安全運行。
法治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可預期性等特點,起到維系生產關系、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推進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應當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中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以良法善治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增強我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全球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人工智能“在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要正視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完善人工智能監管體制機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水平穩居世界第一梯隊,但在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比如,在技術創新上落后於美國且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在產業發展上也存在差距。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4年)》中提到,美國人工智能大模型數量位居全球第一,佔比44%,位居第二的中國大模型數量佔比為36%。同時,美國高度警惕我國的技術產業追趕,出台了大量封鎖、制裁和懲罰性措施。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推進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要錨定促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目標,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
當前,人工智能已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正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其創新發展在帶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我國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等帶來一定影響,成為事關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領域。推進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將安全發展的理念貫穿全過程各方面,在嚴守安全紅線與底線,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和規律,充分認識和評估技術產業發展伴生的安全風險基礎上,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准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周期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在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過程中堅持適應性治理理念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迎來爆發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努力開發更多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加速迭代、爆發式發展,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征,這既決定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對象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同時也要求在推動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過程中必須堅持適應性治理理念,更好促進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適應性治理要求在高度不確定情形下作出決策,其要義是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治理策略,提高系統的適應能力,主要優勢在於適用高度復雜社會生態系統。在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過程中堅持適應性治理理念,就是要在法治穩定性與新興技術治理靈活性之間保持平衡,在技術產業發展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的情況下,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全方位挑戰。
圍繞實現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堅持適應性治理理念推動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更傾向於採用既有包容性又有激勵性的靈活監管。根據技術特性,關注可能的未來發展與功能變化,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充分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創造性。面對新技術無法完全適應傳統法律框架的情況,給予一定的容錯空間。比如,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發展,但其生成的內容也可能出現數據不准、描述失真等事實性錯誤。在民事責任層面,如果要求其為失實信息承擔嚴格侵權責任,則不符合當下技術發展水平﹔在行政監管層面,在新技術出現問題時可考慮予以暫緩運行而非禁止措施。可考慮設置人工智能應用“暫停運行”的啟動和恢復制度,通過彈性方式避免限制技術發展應用。
堅持適應性治理理念推動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通過建立持續動態監管和事后恢復制度,將為技術進步預留發展空間並劃定安全底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不斷催生新應用、新場景以及新風險,這些風險在人工智能設計和測試階段可能無法被充分識別和評估,甚至可能超出人類經驗與認知范疇。這要求我們正確處理杜絕風險發生與容納技術發展未知前景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推動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過程中,與設置傳統實體性權利義務規范相比,應更加側重創新優化過程性持續動態監管制度。此外,還應側重從事前預防轉移到最大限度減少損害發生的程度、持續時間並確保事后盡快恢復,如建立應急預案、損害發生后的備份系統以及在人工智能產品和系統中事前設置可以阻斷技術的“開關”等。
建立和完善具有適應性的人工智能法律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既通過發展提升國家安全實力,又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思路、體制、手段創新,營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推動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論述為科學指引,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應當充分認識到,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善治對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促進和賦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具有適應性的人工智能法律制度體系,將為促進高質量發展與夯實高水平安全打牢制度基礎。
及時響應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需求。通過立改廢釋多種方式解決現有制度不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的“時間差”“空白區”問題,從資源要素供給、責任合理劃分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構建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比如,高質量訓練數據的供給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突出瓶頸。在當前法律框架下,訓練數據獲取、利用的合法性標准尚不夠清晰,存在數據爬取的法律邊界模糊、數據交易的法律效力存疑、個人信息數據流通的授權標准不清、版權作品的合法使用界限不明等問題,亟待以明確的制度規范為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必需的數據資源與行為指引。又如,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的法律責任設置,既需要考慮為社會治理目標劃定紅線底線,又需要衡量現階段技術的發展水平。在個案裁判中,還應考慮將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提供者的透明度義務履行情況、主動報告與補救情況等作為其法律責任認定的考量因素。
積極推進構建人工智能法律制度體系。人工智能發展將帶來法律體系的全方位變革,其范圍不僅局限於某一部或某幾部專門法律的制定,而是涉及整個法律體系的適應性更新和完善。為此,一方面,要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的要素和領域統籌設計法律制度。既關注人工智能相關的要素法,建立健全算力、數據、算法和模型的供給與安全等制度﹔又完善人工智能相關的領域法,對醫療、教育、金融、司法等代表性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作出規范。另一方面,要結合既有立法修法項目進程,在法律體系更新優化中充分考慮人工智能發展的因素。比如,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等法律修改過程中,及時對輔助駕駛的合規要求與事故責任認定等予以制度回應﹔又如,在數字經濟立法起草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促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基礎模型研發推廣、人工智能產業化、傳統產業智能化等相關制度設計。
科學安排高位階綜合性的人工智能法律制定進程。高位階綜合性法律歷來是法律體系構建的重要標志。“推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立法工作”等已列入相關立法計劃,可借鑒民法典等的立法經驗,基於適應性治理理念,通過靈活的形式載體,以小快靈立法、全面性立法至法典化立法的形式逐步迭代遞進。其中,可先行以小快靈立法形式對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監管制度、分級分類、法律責任等基礎制度和迫切問題予以初步回應,待技術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法律關系更加穩定明確后,進一步適時統籌出台全面性立法。這既可提高法律制度的敏捷程度,也能夠最大限度化解法律滯后與技術創新的矛盾。
當今世界,各國紛紛加快制定完善人工智能相關立法,搶抓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主導權。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的成效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走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構建完善人工智能法治體系,優化人工智能法律制度供給,不僅有利於實現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也將促進我國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
(本文由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稿、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6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