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年“五一”數據看廣東文旅成色

旅游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在假期中尤為顯著。根據省文旅廳公布的“五一”假期成績單,5月1日至5日期間,廣東接待游客量為4608.2萬人次,同比增長18.7%,實現旅游收入295.0億元,同比增長20.3%。
對比廣東近三年來的“五一”假期數據,文旅市場顯現鮮明特點,亦反映出產業發展新趨勢。
2023年,旅游需求得以全面釋放,加之發放文旅消費券等政策刺激、旅游供給升級等利好因素,市場呈現爆發性增長,廣東“五一”假期的旅游收入達274.4億元,比增101.1%。
2024年,“五一”假期市場回歸理性,得益於“請到廣東過五一”系列活動推出、白鵝潭藝術中心等新地標項目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免通行費、部分熱門景區門票減免等利好,旅游市場活躍度高,且人均花費較2023年呈現4.6%的增長,旅游業韌性十足,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
2025年,“五一”假期的旅游收入超兩成增長,人均花費略增,一方面反映了小長假出游模式下旅游需求的集中釋放,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文旅供給不斷優化下的市場活力及產業潛力。
首先,“演唱會經濟”成新亮點。5月2—4日,佛山因華晨宇火星演唱會而集聚數萬名樂迷,演唱會三天門票銷售近12萬張,其中本省跨城群體佔38.5%,意味著假期三日內將近4.6萬人產生過夜消費,“一張門票聯動周邊消費”的效應正在顯現。
其次,度假型旅游供給增多。旅游消費的“成色”關鍵看過夜游。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廣東“五一”假期過夜游客佔29.1%,人均花費1243.8元。一是新的海島度假業態多了。二是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鄉村風貌得以改善,民宿業態日趨成熟。
再次,國際游客佔比在提升。隨著240小時過境免簽、區域性入境免簽(如東盟旅游團免簽)及“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優化,入境門檻大幅降低。作為入境游第一大省的廣東,入境游消費表現強勁。攜程旅游數據顯示,廣東入境游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187%。
南方日報記者 周人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