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扒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海洋產業發展
種業風電多擎驅動 漁文旅融合向深藍

在我國廣袤無垠的海岸線畫卷中,陽西縣沙扒鎮是南海之濱熠熠生輝的存在。綿延30公裡的海岸線似玉帶環抱,讓這座三面臨海的小鎮沐浴在海洋的饋贈之中。
面海而生,向海而興。憑借敢闖敢拼的精神,沙扒立足鎮情實際,搶抓政策機遇,在大局中找准定位,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海洋產業發展,聚焦海水種苗、深海養殖、濱海旅游、海上風電等重點產業,在深海、近岸、陸地科學布局,打造“綠色向海、和美沙扒”。
享有“中國馬爾代夫”的美譽,是省旅游風情小鎮,擁有國家一級漁港、全國最大海洋牧場示范區、全省最大海水魚苗種業生產孵化基地,建有全國首個超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建設全國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一個個“頭銜”,折射出沙扒海洋經濟的硬核實力。
數據顯示,2024年,沙扒海洋水產魚苗年產量超20億尾,產值超6億元﹔水產品年產量約5萬噸﹔年接待游客近175萬人次,旅游收入約10億元。沙扒海洋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澎湃“藍色動能”。
種業強“芯”
小小魚苗“孵”出富民大產業
4月,沙扒鎮,春意正濃。
走進陽西縣恆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育苗車間,數十個圓形標准化魚池內,黃鰭鯛、珍珠斑、金鯧等“親魚”及魚苗游弋其中。隨著魚餌拋撒,魚兒爭相搶食,攪起水波陣陣,生機盎然。
“知道有人工繁育魚苗后,就在想我們要發展魚苗產業,一定要突破人工育苗這個難關。”合作社負責人林李泉是土生土長的沙扒人,自小在海邊長大。他告訴記者,沙扒漁民最早賣的魚苗是出海捕撈的,完全靠天吃飯,十分被動。
於是,林李泉從台灣買來一批美國紅魚,讓其產卵繁殖。通過不斷嘗試調制配方,並反復試驗,林李泉逐步掌握了催卵繁育魚苗技術。“1990年,繁育成功的魚卵一公斤賣到了5000元。”這讓林李泉興奮不已,也更加明白技術對水產養殖的重要性。
后來,林李泉為魚苗培育出最好的第一口生物飼料——輪虫,這一養殖技術的創新使他的魚苗成活率提升了10倍以上。目前,全鎮已培育6家專業輪虫養殖基地,輪虫產業成為海水種苗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李泉還帶領恆生合作社與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實現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突破業內多項養殖技術的難題,為海水種苗產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技術保障,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推動力。
沙扒鎮委副書記、鎮長蘇國可介紹,近年來,沙扒聚焦海水種業空間布局、分工合作和聯農帶農,大力推動種業振興,推廣工廠化養殖,建立起“親魚—魚卵—魚苗—成品魚”全產業鏈,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海水種苗產業帶,改變了海水種苗“看天吃飯”的困境,闖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聯農帶農富農特色新路,帶動了周邊1000多戶、6000多人從事海水種苗產業,戶均年增收10多萬元。
沙扒鎮成為全省唯一入選2024年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典型案例的鎮,陽西縣海水商品魚苗供應量更是佔到全省七成之多,陽西人自豪地喊出了“陽西有‘種’”的口號。海水種業為當地打造“藍色糧倉”提供充足底氣。
在合作社育苗車間不遠處,一座嶄新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新建的育苗車間,將於今年5月投入使用,共8個親本培育池,4套先進的循環水養殖系統。相比舊車間,這裡更智能、高效,培育出的種苗質量將更有保障。”置身新車間,林李泉滿懷期待。
海水種業是漁業“芯片”,海水種苗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林李泉表示,海洋牧場建設已逐漸成為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海水種苗產業應與海洋牧場緊密結合,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魚苗質量和產量,為海洋牧場提供適合且穩定的魚苗供應。
深海建“糧倉”
打造“粵海糧倉+藍色能源”新樣板
清晨,沙扒漁港,濕潤的海風,裹挾著咸腥味兒扑面而來。
漁港碼頭一角,一輛載滿魚苗的運輸車緩緩駛入,工作人員分工協作,將魚苗從運輸車一籃籃卸載至漁船船艙。緊接著,漁船駛離碼頭,向著位於沙扒青洲島的深海網箱養殖區域駛去。
大約30分鐘后,漁船便到達陽西縣益暉深海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從空中俯瞰,44個圓形的深海養殖網箱點綴在湛藍的海面上,這裡就是海洋牧場。
“今年已投放的魚苗有鮸魚、白花、藍瓜子斑,接下來還將陸續投放大批金鯧魚苗。”公司負責人馮謙從事深海網箱養殖已有10多個年頭。
“以前我做延繩釣,后來慢慢將目光投向深海養殖業。”馮謙回憶,他從2010年開始籌建深海養殖基地,於2013年拿到政策補貼。“當時就選中了沙扒青洲島海域,這裡水流相對穩定,又有青洲島作為天然防風屏障,極大地減少了台風對網箱養殖的影響。”馮謙笑著說,實踐証明,這是一處養殖寶地。
多年來,馮謙一邊做一邊學習探索,基地網箱個數越來越多,網箱周長也從最初的40米慢慢向80米過渡。馮謙介紹,基地使用的是重力式深水網箱,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網箱的防風能力實現了從“聽天由命”到“與浪共舞”的跨越式發展。“以前八九級的風都怕,現在12級台風都不怕。”
“深海網箱養殖,能有效緩解近海壓力,恢復沿海生態環境。而且深遠海養出的魚肉質鮮美,可與野生魚類相媲美,因此不愁銷路,收購價格也比較理想。”馮謙告訴記者,去年基地年產值達到1600多萬元。
深海養殖當然少不了科技的加持。“每個網箱都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通過手機便可實時看到網箱情況。”馮謙打開手機,魚兒從攝像頭前悠閑游過,像是早已習慣了與之為伴的“電子眼”。
在海洋牧場的建設中,沙扒依托海上風電資源,探索多種業態結合,積極打造“粵海糧倉+藍色能源”新樣板。
“收魚!”去年10月,全球首台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第二季養殖示范成功收魚4萬多公斤,基本實現了從探索試驗到規模化發展的重大跨越。
對沿海漁港來說,“水產品加工”意味著更長的產業鏈和更高的產值。目前,陽西沙扒海產加工營銷一體化產業鏈條完整,海產捕撈上岸后即被送往加工廠處理,形成沙扒特色海味干貨,經電商渠道遠銷全國各地,年銷售額約3億元,輻射帶動本地約600人就業。
搶灘“銀發經濟”
“候鳥老人”打開康養旅游新藍海
面朝浩渺大海,坐擁“山、海、湖、灣、島”自然風景和獨特漁家風情文化,沙扒鎮把濱海旅游產業作為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的支柱性產業重點打造,逐漸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
發展旅游,離不開標志性文旅項目支撐。近年來,北額嶺改造提升、前海灣椰風海韻營地等文旅項目落地沙扒,為這座濱海小鎮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午后,海風拂過山嶺,滿山春色似波浪涌動。駐足沙扒鎮最高點——北額嶺,極目遠眺,藍天如洗,碧海無垠,一座座巨型“大風車”屹立在海平面上迎風轉動,青洲島宛如一顆翡翠鑲嵌在海面上,漁船拖著尾浪航行……“第一次登上北額嶺看沙扒,真的是太美太壯觀了。”游客林女士禁不住夸贊。
走進前海灣椰風海韻營地,一個個充滿潮流與科技感的太空艙靜靜佇立於海邊,錯落有致。“營地計劃於5月1日試運營。”營地負責人陳韶是沙扒人,他表示此次回鄉創業是支持家鄉發展,為推進“百千萬工程”貢獻力量。
“目前建有42座太空艙,未來還會持續優化細化服務功能,完善基礎設施配套,豐富旅游產品供給,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質的旅游體驗。”陳韶介紹。
冬季往往是濱海旅游的傳統淡季,但在沙扒反而迎來了另一番獨特景象,每年都會吸引全國各地約3萬名“候鳥老人”前來筑巢。
“候鳥老人”紛至沓來,既有自然稟賦好的天然優勢,更有當地持續發力旅游服務的實干之功。沙扒鎮旅游辦主任莫閔介紹,為更好滿足“候鳥老人”的旅居需求,沙扒鎮在月亮灣片區成立了月亮灣社區,推出“候鳥食堂”,設立沙扒鎮綜合康養服務中心等,讓外地游客特別是“候鳥老人”在沙扒住得安心、玩得開心。
2024年,陽西縣獲評“中國長壽之鄉”,沙扒鎮打造“全國知名濱海旅游康養目的地”的決心更加堅定。“現在很多‘候鳥老人’都把沙扒看成第二故鄉,自發組織成立‘新沙扒人之家’,並開展淨灘、植樹等志願活動,積極參與當地建設與發展。”莫閔告訴記者,沙扒鎮將不斷豐富濱海旅游業態,探索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
風從海上來,沙扒正乘風而起。
蘇國可表示,作為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沙扒鎮將繼續堅持“向海發展”“旅游旺縣”,加大人才引進,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保障海洋經濟相關產業發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促進更多海洋經濟相關企業與鎮內相關產業合作,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將繼續突出“國家級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獨特資源,打造差異化海洋經濟品牌。
下一程,沙扒值得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