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記

身高172厘米,通體銀色,一台台人形機器人在產線上分揀物料、搬運料箱、安裝零件……科幻電影裡的場景照進現實。
這款Walker S1工業人形機器人,來自廣東深圳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已“成建制”進入位於浙江寧波前灣新區的吉利汽車極氪5G智慧工廠“打工”。
“吉利汽車、比亞迪、富士康、順豐……Walker S系列已進入許多工廠實訓。摸索10余年,我們終於迎來了新發展,已獲得超過500台的意向訂單。”優必選創始人周劍介紹。
記者跟隨優必選人形機器人,探訪它們的進廠“打工”之路。
進廠訓練——
從“能跑能跳”到“能工作”
“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人形機器人成為當下熱門的科技話題。
從流水線上的自動化機械臂,到各種形式的自主智能機器,都被視為機器人。然而,在周劍看來,最符合“機器人”本意的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終形態”。
早在2016年,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便登上春晚舞台“獻藝”,此后還陸續在科技館、展覽館等擔任“導覽員”“講解員”。今年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賽在北京舉行,由優必選作為發起單位的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Ultra率先撞線勇奪冠軍。
從“能跑能跳”到“能工作”,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2024年7月,一台身高135厘米的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 Lite,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啟連續21天的“實習”任務——搬運物料。
遺憾的是,實訓中,這台人形機器人動作很慢,還需要掃描貼在料箱托盤上的二維碼輔助定位,作業效率隻相當於人工的20%。
“如何讓人形機器人自行規劃行走路線,如何加快動作速率,如何在高溫下長時段持續作業……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積累大量應用數據。”優必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說。
3個月后,體形與成年人相仿的Walker S1來了。本輪實訓中,人形機器人工作范圍擴大了30%,通過引入自研技術,顯著增強了步態行走穩定性和手部操作靈活性。
“很多細節得到改進,動作更加連貫,搬運速度提升約25%。”焦繼超說。
除了搬運,Walker S1還化身“質檢員”,憑借智能攝像頭與深度學習模型,對車標及車燈實施毫米級無損傷檢測,准確率超過99%,還可實時反饋檢查結果。
靈巧手,是人形機器人與外界交互的“最后1厘米”。依托高精度感知與自適應控制技術,Walker S1的五指靈巧,操作小尺寸且易變形的柔軟薄膜物體,可以實現精密裝配。
2024年下半年以來,Walker S1陸續走進多家企業的車間,在多種生產場景下錘煉“打工”技能。
智能升級——
從單機訓練到群體作業
兩輪實訓,Walker S系列機器人在極氪5G智慧工廠逐漸站穩了腳跟。
“人形機器人具備多模態感知和自主決策能力,可以執行復雜、非結構化的任務。”吉利汽車制造工程中心創新技術部負責人徐俊說。
要真正像人一樣“打工”,人形機器人既要會“干活”,還得會“交流”。
“實現群體作業,就要人機、多機協同,從單機自主向群體智能進化。”焦繼超說,人形機器人群體智能技術攻關,是實現工業場景規模化應用的必經之路。
今年3月,優必選開展了首例多台、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
兩台Walker S1穩步走到料箱前,同步用雙手抬起料箱后,按照自主規劃的行走路線,走向目的地,途中還能主動避開正在走動的其他機器人。
多機協同如何做到?
“像人一樣,我們為機器人設定了‘大小腦’。超級大腦基於接入DeepSeek—R1的多模態具身推理大模型,讓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常識推理的能力﹔智能小腦基於融合感知技術和多機協同控制技術,支持多機並行分布式學習,加速技能生成與遷移。”焦繼超說。
協同搬運時,超級大腦負責規劃路線、拆解流程、現場調度﹔智能小腦則負責控制機器人的肢體動作,調整姿態與力度。每台機器人的“大小腦”鏈接人形智能網聯中樞,機器人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群腦協同”。
工廠裡,一批混合尺寸的料箱到達,多台機器人通過部署在雲端的超級大腦進行任務分工,每台機器人根據實時環境調整動作,毫秒級響應任務。
“從事不同工種,每個工人都需要單獨學習,而人形機器人隻要學習一次,就可以把技能復制給所有機器人。”徐俊說,進化出群體智能后,多台機器人可在生產線上通過協作完成更復雜更多元的任務,將推動新型工業化從“半柔性制造”向“全柔性智造”轉變。
前景展望——
探索從“實習生”走向規模化應用
在比亞迪工廠,Walker S1效率翻番,計劃二季度規模化交付﹔在富士康深圳龍華工廠,成功驗証人形機器人在物流場景中的應用可行性﹔在奧迪一汽長春生產基地,試點使用Walker S1執行空調泄漏檢測任務……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實訓取得突破性進展。
人形機器人展現出巨大潛力,但目前仍是“實習生”。
優必選正在加快研發的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將能夠自主充換電,同時擁有更多自由度,工作效率可大大提升。“要大規模走上生產線,需要從‘可用’邁向‘好用’,還得把價格降下來。”周劍介紹,優必選總營業收入近一半用於研發,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獲得全球有效授權專利2680項,主導和參與近40項智能機器人有關的全球標准制訂,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有效技術專利數量居全球前列。
人形機器人離量產還有多久?“已經進入小批量量產試產階段,真正實現產業級的量產能力還需要1—2年的時間。”焦繼超表示,現在是產業化落地的關鍵期,智能制造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
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有人擔憂:人形機器人進廠,會不會對就業產生較大沖擊?“機器人不是取代人,而是成為人的‘智能助手’。”周劍說,人類負責創新設計,人形機器人承擔重復性、危險性任務,共同推動智能制造升級。
工廠中“人機共舞”,或在不遠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