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連續4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企業紛紛看好廣東廣闊前景

投資今天的廣東就是投資未來

2025年04月07日16:25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拼”營商環境,廣東從不“示弱”。

根據全國工商聯最新公布的“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評價結果,廣東已連續4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

另一項數據更具說服力:截至去年底,全省登記在冊經營主體1904.88萬戶,超全國1/10。也就是說,全國每10位老板,就有一位在廣東。

就在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多家外國在華商協會和外資企業紛紛表示,一直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廣東市場,企業在粵各項業務進展順利,帶來豐厚回報,更加堅定看好廣東經濟前景。

為什麼企業和企業家們堅定選擇廣東,又一致給出“高贊”評價?

“最佳口碑”背后,其實藏有一個重要的發展邏輯——多年來,廣東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民營經濟厚培發展的沃土﹔大量企業家扎根南粵大地,又共同托起了經濟社會繁榮、活力動力充沛的新廣東。投資今天的廣東,就是投資未來。

藏在“56789”裡的“財富密碼”

“我在廣東創業20多年,這裡敢闖敢拼、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優越的創業環境,讓我對創造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抱有堅定的信心。”最近,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多次向廣東深情“表白”。

雄心壯志之下,小鵬汽車也曾面臨艱難時刻——

疫情防控期間,小鵬汽車供應鏈一度近乎中斷。廣東省工信廳等部門及時提供幫助,支持小鵬汽車走出困境。

前兩年,小鵬汽車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廣州有關方面主動聯系何小鵬:“如果小鵬汽車真的撐不下去,可以隨時尋求幫助。”

正因為廣東、廣州的堅定支持,才有了小鵬汽車的“絕地求生”:今年3月底,小鵬MONA M03迎來第10萬輛整車下線,創下新勢力純電汽車最快下線交付10萬輛的紀錄。

小鵬汽車的故事,無疑是廣東優良營商環境的真實寫照和生動注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無事不擾、有求必應,這些寫進“廣東基因”裡的特質,也為廣東優化營商環境攢下“口碑”。

近年來,廣東印發實施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制造業降成本10條”“技改10條”“科技金融15條”等一系列惠企政策。

不久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正式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此舉正是為了提供全方位、多樣化服務,用心用情用力服務民營經濟發展。

培好發展沃土,才有了廣東與民營企業“雙向奔赴”的相互成就。

如今,廣東是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去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7.78萬億元,一組“56789”的“財富密碼”更讓人津津樂道:民營經濟貢獻了廣東全省五成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六成以上的進出口額和稅收、七成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八成以上的新增就業、九成以上的經營主體。

回過頭來看,正是因為大量民營企業扎根廣東,才奠定了廣東經濟總量36年居全國第一的牢固“基本盤”。

持續釋放的“超強磁力”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持續保持對廣大企業和企業家的“超強磁力”,廣東憑什麼?

有八個字很關鍵:無事不擾、有事必到。近幾年來,廣東更是通過不同場合持續對外釋放這樣的友好信號。

4月1日,《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召開。其中提到探索創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監管沙盒”等包容審慎監管模式,營造鼓勵創新、大膽試錯的制度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在“沙盒”裡,試錯了不追究,有成功經驗就推廣,減少創新理念進入市場的潛在成本。這正是廣東在全國率先出台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對企業“無事不擾”的創新實踐。

給足安全感,民營企業方能大顯身手,從而實現創新技術、產品的充分涌現——廣東已是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最齊全、生態最完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集聚區。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工業機器人產量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一。

在廣東,政企互動頻密、溝通順暢,這是實現“有事必到”的基礎條件。

廣東連續3年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每屆大會都邀請民營企業代表參加,共謀高質量發展之路。

民營經濟發展局成立以來,廣東已多次召開民營企業懇談會。企業家們驚喜地發現,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總是能在后續出台的政策舉措中得到回應。

廣東還將建立省、市、縣四套班子領導同志一對一直接聯系企業機制,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多樣化服務。

與此同時,在廣東投資辦事也正變得越來越便捷。比如,“投資廣東”平台匯聚了全省21個地市122個縣(市、區)的全口徑招商信息,省外企業在線上就可以“一鍵獲取”。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廣東還在持續出“新招”,為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做好服務保障,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力度,高質量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將支持和推動10個首批營商環境改革試點各有側重推進改革,圍繞要素供給保障、提升審批效能、對接國際規則等領域形成一批經驗舉措。

從最優向更優的滿滿“誠意”

在深圳,一家初創型民營企業從設立到成長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平均隻需要13.35年,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05年。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廣東,這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能夠提供市場和發展機遇的營商環境,才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廣東的市場、機遇從何而來?

旺盛的人氣是最堅實的底氣。在1.28億常住人口、1.5億實時在粵人口的基礎上,廣東推進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向全球人才“發offer”、拋出“繡球”。

此舉不僅能為廣東吸引更豐富的高端人才資源,更意味著更強的消費潛力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完善的產業鏈、創新鏈配套也是天然的吸引因素。1900多萬經營主體、830多萬家企業扎根廣東,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有50家在廣東,其中不乏華為、騰訊、比亞迪這樣的“明星企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廣東還坐擁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等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經濟體系健全、經濟韌性強,人口基數大、市場成長性好,毗鄰港澳、國際往來便捷,這些要素共同孕育了廣東廣闊的發展前景。

開放也是重要的營商環境。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一視同仁,與全球共享發展機遇。

2018年以來,廣東建立省領導聯系跨國企業直通車機制,定期舉辦聯絡員座談會,為在粵外資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三年前,廣東出台全國首部外商投資權益保護地方性法規《廣東省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全力打造營商環境新優勢。

“從拿地到投產、開工,這兩年間政府從方方面面給了很大的支持。有這樣‘先天’‘后天’的支持,對產業的發展很有利。”嘉士伯中國總裁李志剛感嘆。

一組“開門紅”的數據,足以透視外界對廣東的堅定信心:今年前2個月,廣東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5.9%,增速好於全國和主要經濟大省﹔全省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484家,同比增長16.8%。

在“拼經濟”就是拼營商環境的當下,營商環境沒有最優、隻有更優。從最優邁向更優,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亮出滿滿“誠意”。

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賓紅霞 邵一弘

(責編:王雅蝶、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