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3月24日下午,中央社會工作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了2024年度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典型案例,主要聚焦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健全治理體系、創新務實管用治理方式、解決痛點堵點問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5個方面。其中,廣東省2個案例入選,分別是惠州市惠陽區和茂名市電白區。
近年來,廣東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引領,充分發揮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鄉村社會宜居宜業和諧穩定。
從“無活力”到“有奔頭”
惠州市惠陽區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東部,是“深莞惠1小時經濟圈”的樞紐中心。全區行政村集體土地面積1.82萬公頃,村民小組集體土地面積4.8萬公頃,是行政村的2.64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收入1.42億元,組級集體經濟組織收入5.11億元,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的3.6倍。
惠陽區創新黨對農村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從組織體系、權責關系、管理模式入手,加強黨組織領導下村組運行規范化建設,探索村組高質量運行機制,激發基層工作活力,讓黨的領導貫穿村組一級“神經末梢”,助力鄉村善治。
目前,全區設立213個片區黨支部,構建“村黨組織—片區黨支部—自治單元—黨員戶”的組織鏈條,推動1116名黨員干部參與經濟組織的實際管理。
記者採訪了解到,通過優化設計決策規則,實行前置審議,確保重要事項均經行政村黨組織研究把關后才實施。創新推廣村級集體經濟公積公益金,劃定村與組資金使用規范,以“三資”清理為抓手,劃定村與組“三資”流轉規范。一系列規矩制度的建立,重構村與組權責關系,進一步凸顯行政村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此外,當地創新提級區鎮管理和正向激勵,打通村民小組長“鎮─村─組”全域流通渠道,實行鏈條管理,推動鎮村組人選交流﹔通過多措並舉提高小組長的各方面待遇,確保小組長隊伍的穩定性、實現了村民小組長從“無活力”到“有奔頭”轉變。
“四點半課堂”搭建“連心橋”
茂名市電白區地處廣東省西南沿海,農村常住人口95萬多人,佔比60%,是全國首批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電白區有關部門在進村入戶走訪時了解到,村內留守兒童較多,老人務農一般要到傍晚才回家,大部分孩子下午四點半放學后無人看護,成為困擾眾多農戶家庭的煩心事。
“通過開展多輪協商匯集民意,探索創辦了‘四點半課堂’,把無人看護、脫管的孩子集中起來,組織志願者開展課后作業輔導、文體娛樂活動,解決了‘四點半’難題。”駐馬踏鎮工作隊隊員兼駐黃羌村第一書記徐海銘表示,2021年8月,電白區印發工作方案,在全區推廣“四點半課堂”。
近年來,各村(社區)積極盤活各類資源,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文化賦能建筑、村文化活動室,組建特色志願者隊伍,面向留守兒童、困難群眾提供特色課程、心理疏導援助、便民咨詢講座等活動,不斷拓展豐富“課堂”內容和形式,讓小課堂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兒童樂園。
截至目前,茂名市電白區在336個村(社區)開辦了“四點半課堂”,累計發動登記志願者4680名,每天各村平均服務人數超過25人。
專家認為,“四點半課堂”有效解決了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搭建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匯聚了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合力,使鄉村治理更有“深度”,讓鄉村生活更有“溫度”。
南方日報記者 彭琳 通訊員 粵農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